
數據顯示,每10名新加坡人當中,有四人屬於過胖或體重超標。(海峽時報)
作者 王震宇
我國向來關注人民的健康,肥胖率更是一個逐年升高難以迎刃而解的問題。
去年,官方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就顯示,年齡介於18歲至74歲的新加坡人當中,每10人就有一人過胖,創下了10年新高。這項調查只涵蓋到2020年3月,並未包括疫情期間的數據。
如果將體重超標(overweight)和過胖(obese)者都算上,肥胖率則高達近40%。
衛生部當時就籲請國人多運動,畢竟如果吃太多卻沒積極「甩肉」,極有可能會增加患上糖尿病、高血壓等病症的風險。
所謂預防勝於治療,近日就有一組最新數據顯示,本地一些肥胖者因沒能及時減重或減肥,結果導致醫療開銷上升。
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Duke-NUS Medical School)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
過胖成年人,每年的醫療開銷比起體重正常的國人,高出了720元(或37%)。
這項研究的對象是5848名年齡介於40歲至80歲、來自華族、馬來族及印度族的新加坡人。他們在年齡、住房及社會經濟地位三大方面,都能較好地代表新加坡的人口。

過重和過胖問題導致本地醫療開支每年增加額外1億7800萬元。(聯合早報)
按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體重超標的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除以身高平方)介於25至29之間,過胖者的BMI則超過30。
研究員也發現,過重和過胖問題導致本地醫療開支每年增加額外1億7800萬新元,占了我國2019年醫療總開支的1.6%。
這也是本地首次有研究把超重問題造成的經濟負擔具體量化。
過胖或體重超標=更常拿病假?
這項研究並未列明,受訪者的額外醫療開支具體都花在哪些地方,但研究員估計,實際數字可能更高。
「研究沒有把那些年齡未滿40歲的肥胖者的額外開銷納入考量,也沒包括其他過胖問題的成本,如工作時的效率減低、提早退休,或過早死亡造成的經濟損失等。」

包括醫療開銷及缺勤導致的開銷,過重及過胖問題的整體額外成本為2億6100萬元。圖為本地商業區的上班族。(聯合早報)
有趣的是,除了研究肥胖問題與醫療開銷的關聯,調查也發現,原來胖者的缺勤率也產生了額外成本。
研究指出,如果加上工作缺勤所造成的損失,過重及過胖問題的整體成本,每年將增加至2億6100萬元。
這似乎意味著,肥胖者不僅看醫生的機率增多,也更常無法工作而拿病假? 領導研究的杜克—國大醫學院教授芬克爾斯坦(Eric Finkelstein)受訪時就說:
「這項研究清楚地反映出,過胖問題對社會經濟如何造成影響。」
世衛:過胖或會增加患上可預防癌症的風險
這項研究揭露也印證了肥胖問題不只對健康有害,還會造成經濟負擔,而且影響你的工作表現。

衛生部從2016年起推行全民對抗糖尿病的宣導運動。(聯合早報)
我國衛生部從2016年開始,就呼籲全民對抗糖尿病,今年也陸續推行「抗糖」和「抗鹽」,相信同時也是希望那些面對肥胖問題的國人,能成為這些宣導運動的受益者。
當然,全球多個國家也正在「抗肥胖」,其中又以歐美國家的問題相對較嚴重。
今年5月發布的《2022年歐洲區域肥胖報告》就揭露,歐洲區的肥胖率是世衛區域中第二高的,僅次於美國區域。
報告說,在歐洲區域中,三分之二的成人、以及每三人中就有一人屬於體重超標或過胖,這個比率還在持續上升。
此外,在該區域內,過胖問題是不但造成死亡及殘疾的因素之一,也是13種不同癌症的病因。
報告也預計,在未來數十年內,過胖問題將取代吸菸,在歐洲區的幾個國家成為可預防癌症的主要風險因素。

當局籲請國人增加運動量,以應對肥胖問題。(海峽時報)
因此,報告特別點出,過胖問題是一種需要特別治療及管理的健康狀況,而不單只是風險因素。 雖然上述報告只專注在歐洲區域人民的肥胖情況,但適用於全球的真理是:
肥胖可以預防,等它衍生成病症就來不及了!
紅螞蟻認為,過胖或體重超標的問題應該從年輕時就開始應對。今年初,衛生部長王乙康在國會通過書面答覆回應議員詢問時就說過: 從2017年至2021年,過重的學生人口從13%增至16%,這些學生來自本地小學、中學及高中,增幅主要來自過去兩年的觀察。冠病疫情期間校內體育活動機會的減少,多多少少也有影響。

從2017年至2021年,過重的學生人口從13%增至16%。圖為本地中學生上體育課。(海峽時報)
要讓這些數字降低不是不可能,但人們要減肥或減重絕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換個角度想想,減肥益處其實很多。若能適當地控制飲食,平日生活也多做運動保持活躍,不只會改善健康還:
可以省很多錢!
希望「有錢能使鬼推磨」這句話,也能在減肥這件事上形成一股積極的推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