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城市重建局URA報告顯示,新加坡第二季度的私宅價格環比微跌0.4%,看起來沒啥,不過考慮到這是三年來的首次回調,因此引起了市場不小的關恐慌。相信很多買家也比較關心下半年房價走勢如何,今天大黃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先說結論,下半年對房市我是持謹慎樂觀的態度,價格趨於平穩,有可能局部微調,但長期仍看好。
之所以謹慎,是因為現在貸款利息處於歷史高位,融資成本高昂;同時世界經濟疲軟,居民收入增長困難,疊加上通脹導致的生活成本上調。收入不見增長,開銷蹭蹭蹭往上漲,這些都是抑制房價上漲的因素。同時新加坡政府還助攻,連環推出降溫措施,極大地遏制了投資房的需求。

但長期來看,我還是樂觀的,新加坡的房價大機率還會是穩中有漲。理由有以下4點:
1:人口增長
長期來看,房價的決定性因素是人口,新加坡的生育率雖然只有1.1,距離2.1的世代更替水平差很遠,但它本身是個移民國家,特別吸引年輕高質量的移民來工作定居。李顯龍總理就說過,有幾十億人想排著隊來新加坡,所以新加坡根本不缺人,而是拿著放大鏡在挑人。
現在移民的門檻已經非常高,要不生懷絕技,要不富得流油,不然基本沒戲。政府白皮書計劃在2030年的時候人口要達到650-690萬之間,比現在要增長100萬左右。所有你現在看到的基建,包括新的地鐵線,新的片區規劃,新的組屋私宅,都是在為人口增長做鋪墊。


2:槓桿收入比低
新加坡貸款,有一個限制叫做TDSR,可以翻譯成「槓桿收入比」。就是你所有的債務加起來需要支付的月供,包括車貸,信用卡,房貸,不能超過你月收入的55%。這意味著,新加坡的業主都是量入為出,沒有斷供壓力,光景不好就不賣唄,躺著收租也挺香的。
而且新加坡人均收入也很高,2023年人均GDP美金91,100,亞洲第一,世界第五。收入高,槓桿低,斷供所導致的拋售風險極小。


3:供需平衡
新加坡是個城邦國家,土地面積僅728平方公里,調控供需相對簡單,所有你看到的新增土地和私宅供應,都是經過城市重建局URA精密計算得出的,為的是達到供需平衡。比如說,單單只是每年新增的33000個PR,就能產生約11000套剛需房需求,這部分購買力理論上就能夠消化歷史平均每年約1萬套的新盤銷量。


4:調控工具
新加坡政府為了控制房價也是煞費苦心,單單是過去2年就推出了4輪降溫措施,平均一年2個。當然政府這麼做的初衷不是為了打壓房價,而是保證房價不脫離經濟基本面,上漲和下跌過快都不符合政府和人民的核心利益。
新加坡政府的籌碼很足,就好像鬥地主手上捏著大小王和4張2,房市一旦有些風吹草動,大小王都不用出面,來張小2就是王炸。別的不說,外國人60%的額外印花稅操作空間是有多大呢?

最後總結一下,短期來看,大環境利率居高不下,經濟下行,通脹高企,疊加降溫措施,過去兩年那樣房價狂飆的行情短期應該是看不到了,但是新加坡強勁的人口,金融以及政策基本面,長期房市還將會是穩重有漲,和經濟基本面同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