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吶!身高越矮越容易患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是一種骨骼新陳代謝的病症。
一般成人尤其是女性35歲過後,
隨著新陳代謝會引致骨質流失,
當骨質流失的速度比吸收鈣質快,
骨質密度逐漸減少,
骨骼變得愈來愈脆弱,
容易導致骨折。

但近日的調查結果卻讓人很意外,
國大醫院針對1200多名亞洲中年女性進行調查,
結果發現身高每少10公分,
骨礦物質密度就會減少0.03%。
骨礦物質密度越少,
患上骨質疏鬆症的風險越高。
那不就是個子越矮,
越得忍受病痛折磨。
天吶,老天也太不公平啦......

此外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分析了,
3萬6000名在2010年至2017年之間,
因跌倒髖部骨折進入本地醫院的病人。
當中,華族女性出現髖部骨折的機率,
比馬來族和印族女性分別高出四成和九成。

這是因為新加坡華族女性一般較為瘦小,
跌倒出現髖部骨折的機率,
因此比其他種族的女性高出近一倍。
但若排除體重和年齡等因素,
華族和馬來族的風險其實相似,
但仍不及印族來得低。

為什麼個子高就不容易患骨質疏鬆呢?
這是因為高個子的骨骼,
長期習慣承受更大負擔,
因此一般上較為強壯。
隨著人口老化,加上國人壽命延長,
醫生建議身材矮小,
提前在40歲進入更年期的婦女,
儘早接受骨質密度檢查,
了解骨質健康的情況,
並在必要時就醫,
避免日後因為跌倒導致髖骨骨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