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展社區商業過程中,新加坡始終根據居民消費需求變化,以及社區網點數量作出總體規劃,並從更宏觀視角將鄰里中心的社區商業納入到城市總體建設規劃中。
去年2月,新加坡本地首個新一代鄰里中心——綠洲台正式面世。綠洲台靠近綠洲輕軌站,毗鄰新加坡知名的榜鵝水道。不同於傳統鄰里中心分布於組屋區域,主要滿足社區居民娛樂、購物及餐飲三大需求,新一代鄰里中心綜合性能更強,增設更多專業服務,同時更好地與城市其他商業區塊實現連接。
正如《跨越邊界的社區》一書所描寫的那樣:「城市社區猶如海洋上的一個個島嶼,表面上獨立,但在水面下卻是相互連接著的——所有社區的社會組成方式都能夠發生溝通和相互交錯。」
03.創業不止「擺地攤」
此外,除了小販中心,還有修鞋這些特殊工種被允許在路邊擺攤。所以,新加坡是可以擺地攤的。
只是,在「以法文明」的新加坡,不論擺什麼攤,即使是路邊駐唱,也是需要向政府申請許可,得到批准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實施,否則一經發現便會面臨嚴厲的處罰。
所以在新加坡,如果你想成為一名「小攤主」,首先你要滿足以下條件:
你的身份要是PR或者公民,然後年齡在21歲及以上,而且不曾在新加坡政府的商販黑名單上,便可以開始著手考慮,你的「擺攤」事業了。

可能很多朋友會說,如果我不滿足上面的條件,或者想做小販之外的創業,就必行了嗎?
不是的。
在新加坡,想要創業謀生,並不是只有「地攤經濟」這一個渠道,可謂是條條大路通羅馬。
在2015年,新加坡就被列為世界第四大創業港,可謂是創業者的樂土!
為什麼?因為政府的扶持力度非常大,最實際的,就是創業資金政府出!
普遍認同的說法是企業的啟動資金大多數來自於3個F: Family, Friend, and Fools。
在新加坡,Fools通常由三類人構成:政府,種子基金,天使投資人。
其中政府是最大的一個,不求回報的砸錢都是為了讓創業在新加坡變得更加容易。

創業想拿政府的錢?現在,有兩種方式獲得政府的投資:
1. 加入大量政府資助的孵化器,通過孵化器間接獲得政府補貼。孵化器的參與相應拔高了創業企業的質量,也提高了政府資金的回報。
2. 創業者自己去融資,不管是天使還是機構,只要有被認可的第三方(七大姑八大姨不算)的投資做背書,政府就敢和他們一起賭。
有哪些類的創業補貼?
1. ACE Startup Fund:針對年輕的初次創業者,如果創業者自己融到3塊錢,SPRING 就可以投資7塊錢,最高到5萬新幣。
2. The EnterpriseDevelopment Grant: 旨在支持企業提升業務能力、創新力和國際化水平。批准通過後將享受到至多達70%(項目花銷的70%)的補貼.
3. The Early StageVenture Fund: 旨在與VC一起孵化新加坡本地的創新科技企業,投資額最高300萬新幣。
4. Startup SG Equity:合併標新局的起步企業投資計劃(SEEDS)和商業天使計劃(BusinessAngel Scheme)等原有津貼計劃,一併由「起新—投資」取代。政府將與獨立、合格的第三方投資者共同投資初創企業。該計劃旨在刺激私營部門投資於具有智慧財產權和全球市場潛力的創新型、基於新加坡的技術初創公司。
5. Startup SG Tech:通過補貼,協助專屬科技解決方案推出市場。根據技術的概念發展階段,分為Proof-of-Concept(POC)和Proof-of-Value(POV)兩類補助金,通常用於作為驗證已具備發展成商業模式的解決方案。
6. ProductivitySolutions Grant:鼓勵企業採納科技和生產力解決方案,支持企業轉型。資助中小企業高達70%或非中小企業50%的合格開支。
7. Local EnterpriseFinance Scheme:屬於貸款援助計劃,貸款將主要用於中小企業實現工廠自動化和設備升級、購買廠房和營業場所(僅限裕廊集團和建屋發展局)、工程機械和重型工具。
在新加坡這個水泥森林裡,政府硬是用錢灌溉出一片創業的綠洲,可謂用心良苦。
如此優厚的扶持政策,在這個經濟寒冬,有能力、有決心,想要創業改變命運的朋友,不妨大膽一試。
資料來源:
1. 每日經濟新聞:新加坡怎麼搞「小店經濟、地攤經濟」?
2. 8視界:租金低 租期短 更多年輕人夜市擺攤創業
3. Techplus: 一文解析新加坡的創業補貼政策 | 東南亞TechPlus
4. 香港C1:新加坡鄰里中心對地攤經濟的助力
5. 環境局:環境局:巴剎與熟食中心 1萬4000攤販4至7月免租金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