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磊:新加坡不會在中美之間選邊站

2022年04月06日   •   7353次閱讀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3月26日至4月2日赴美訪問,成為拜登就任總統後,首個訪問華盛頓的東協國家首腦。在訪美期間,李顯龍與美國總統拜登、副總統哈里斯、國防部長奧斯汀等美國政要,美國工商業界領袖,以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會面,李顯龍表示新加坡宣布制裁俄羅斯不是選邊站,新加坡選擇的是「捍衛基本國際原則和國家利益」。李顯龍訪美釋放了什麼樣的信號?此刻訪美有何意圖?近日,直新聞特約記者姜晶晶就相關問題採訪了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范磊,以下是採訪實錄。

特約記者姜晶晶:俄烏衝突爆發以來,以美國為首的不少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制裁,新加坡也成為東協唯一一個加入對俄制裁行列的國家。這是否表明新加坡與美國形成了某種「特殊關係」?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 范磊:新加坡與美國自1966年建交以來,在經貿、投資、政治和安全領域一直保持了深度合作的雙邊關係,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美國在亞太區域的戰略調整,新美關係的發展更是不斷升溫。目前新加坡是美國在亞洲的第二大外資來源國,美國則是新加坡最大的外資來源國,而且新加坡還是擁有美國「主要安全合作夥伴」地位的唯一國家。本次李顯龍訪美,更是成為第一個加入美國《阿耳忒彌斯協定》的東南亞國家,李顯龍也成為拜登上台以後首位訪問美國的東南亞國家領導人。但是,新美兩國並不是盟友關係,兩國沒有盟約,卻有深度的安全合作,而且美國海軍長期部署在新加坡的樟宜軍港,這是美國海軍自撤出蘇比克灣以後在東南亞開闢的第一處航空母艦駐泊基地。甚至在越戰期間的1966年,新加坡為了向美國示好,就曾允許在越南的美國軍人到新加坡度假,並由此而激發了美國對新加坡的興趣,李光耀也在隨後的1967年、1968年、1969年、1970年連續四年訪問美國,初步奠定了新美早期的合作關係。新加坡對美國的訴求:一是經濟領域,從建國之初至今,新加坡對美國的投資依賴一直存在,二是安全領域,冷戰時期新加坡希望美國成為東南亞反共的防波堤和新加坡國家安全的保護傘(避免被馬來西亞和印尼吞掉),冷戰後尤其是近20年來,新加坡希望美國成為亞太區域有效的平衡力量,維持該區域的大國均勢。

相關數據顯示,美國目前以超過20%的高比例在新加坡外來直接投資國家中位居首位,其在新加坡建國初期就已經大幅投資該國的製造業領域,目前美國在新加坡的投資超過了所有其他亞洲國家的總和。在過去三年中,美國在新加坡註冊的公司數量超過4500家,增長了近20%。新加坡在美國也擁有超過730億美元的投資,是美國第二大來自亞洲的投資者,而且是美國商業房地產市場上最大的亞洲投資者。新加坡外長維文曾指出,「美國在東南亞的外國直接投資(FDI)累計存量超過3380億美元,......這筆錢比美國在印度、日本、韓國和中國投資的總和還要多。美國在東南亞的總投資中約有85%是在新加坡——這在新加坡創造了許多好工作。」新加坡副總理王瑞傑也曾指出,「幾十年來,美國的安全存在為地區帶來了穩定與和平。但要使這種情況持續到未來幾十年,美國不能缺席該地區不斷發展的經濟架構。」

所以,如果說新美存在某種特殊關係的話,這種關係自其建國之初就存在了。本次新加坡成為東協唯一一個加入對俄制裁的國家,如李顯龍和其他領導人的表態,一是維護國際規則,二是維護新加坡的國家利益。同時,新加坡領導人在不同場合都會強調,俄羅斯不是新加坡的敵人,新加坡對俄羅斯的制裁只是表達它在類似地區衝突中的基本態度,正如它當年反對越南入侵柬埔寨和反對美國入侵格瑞那達時的立場一樣。

而且,一直以來,新加坡奉行的是相對中立的大國平衡戰略,採取的是兩邊下注的對沖理念。在中美關係中,新加坡一直表示不會選邊站,而且希望與中美兩大國都做朋友。在2022年1月ISEAS發布的一個調查中,如果未來必須要在中美兩國中選邊站的話,東協整體有57%的受訪者選擇美國,對於新加坡而言,則高達77.9%的受訪者選擇了美國,比2021年提高了12.1%。這也許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面臨中美戰略競爭,新加坡民間的態度。

特約記者姜晶晶:在這一背景下,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從3月26日至4月2日訪問美國,也是東協國家領導人在美國總統拜登執政後首次訪美。李顯龍在此刻訪美有什麼深層考慮?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 范磊:李顯龍選擇這個時間點出訪美國,直接原因有兩個,正如他在接受隨訪的新加坡本土媒體採訪時所說:「我上一次來是2019年9月,是冠病(新冠)疫情之前,烏克蘭戰爭爆發之前。」這一開場白明確了本次出訪的直接目的,即希望通過強化與美國的關係,一方面緩解因新冠疫情而造成的國內經濟與社會發展壓力,另一方面提升應對烏克蘭危機造成的世界新變局下新加坡所面臨的新的不確定性。具體而言,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俄烏衝突對新加坡的壓力。俄烏衝突所引發的震盪早已超出了俄烏雙邊乃至區域範疇,一個多月來的局勢發展已經在多個領域影響到了世界對於相關課題的深入思考。作為小國的新加坡,更為強烈地感受到了這種衝擊,所以成為東南亞唯一一個對俄採取制裁的國家,也因此在3月7日被俄羅斯列為非友好國家。

新加坡此舉也讓世界看到了一個小國的脆弱和憂慮。李顯龍在此次訪問中更是援引當年柬埔寨被入侵和美國入侵格拉納達時,新加坡的反對態度來強調此次新加坡對烏克蘭危機以及對俄羅斯制裁的基本立場的歷史繼承性。在新加坡看來,這是新加坡國家利益和維護國際規則的需要。當然,李顯龍和其他多位新加坡政要都不忘強調,新加坡不是俄羅斯的敵人,只是就事論事的外交選擇。為此,李顯龍還專程到紐約拜會了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

其次,強化新美關係的考慮。李顯龍在美訪問期間,除了與拜登和哈里斯會見之外,還與美防長奧斯汀、財長耶倫、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眾議長佩洛西以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等會面,在一個側面也體現了新加坡希望通過此次訪問深度強化新美關係的基本訴求,畢竟新加坡是擁有美國「主要安全合作夥伴」地位的唯一國家。李顯龍與拜登會談後,共同發表了《新美領導人聯合聲明》,除了對烏克蘭危機的共同關切之外,雙方強調要深入拓展新美在基礎建設、網絡與太空這三個領域的雙邊合作。

今年2月,拜登政府出台了其所謂的印太戰略,而這一框架也是會談的焦點。李顯龍對拜登提出的印太經濟框架表示歡迎,不過在相關表態時,他卻多次使用了「亞太」概念,引發輿論的諸多解讀。也許,對新加坡而言,加強與美國合作推動建立一個開放、包容、與時俱進而且靈活的正面經濟議程是當前的首要選擇,至於這個框架是否有針對第三方的趨向,並不是新加坡考慮的重點。作為「亞太經合組織」秘書處所在地的新加坡,也許更願意藉助更為中性的「亞太」概念來表達其一貫的外交理念。

再次,新冠疫情的壓力。3月24日,新加坡政府宣布大幅鬆綁防疫措施,改變了以往的疫情防控政策,開始邁向與新冠共存的階段。當然李顯龍也提醒民眾要做好心理準備,以應對疫情的波折。如今放開疫情防控政策也體現了官方所稱的兩年來所取得的疫情防控成果較好的自信。李顯龍在美國受訪時就指出,美國人已經習慣了新冠疫情,開始與新冠並存,那麼新加坡也可以做到。這無疑也是在為新加坡的疫情鬆綁政策尋找合理性的佐證支持。

不過,鬆綁政策多多少少也反映了新加坡政府在疫情下對經濟發展壓力的無奈。儘管政府指出2021年的經濟增長並未像2020年那樣低迷,而且當下新加坡全國的失業率正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甚至政府預測新加坡經濟在2022年將實現3%至5%的增長,但是對於高度依賴外部市場和外來投資的新加坡而言,再繼續堅持以前的阻斷措施無疑對於接下來的經濟發展是無益的。在新美關係的經濟層面,目前新加坡是美國在亞洲的第二大外資來源國,美國則是新加坡最大的外資來源國。所以,李顯龍此行到華盛頓化緣,以推動疫情中新加坡經濟復甦的意圖也是明顯的。

最後,平衡地區力量格局的認知。大國平衡一直是新加坡長袖善舞的小國大外交的不二法則,其實換位思考之後就不難理解新加坡這種行為偏好的內在考慮。正如《聯合早報》的社論中所指出的,「新加坡外交所做的一切,積極在國際舞台上發揮作用,出發點是維護區域的和平、穩定與繁榮,根本目的則是維護本國的生存和利益。這是小國要在國際上存活的必須。」一語道破了新加坡的外交理念和政策選擇。

所以,李顯龍在到訪美國期間,不論是在與拜登、哈里斯等領導人的會談,還是參與美國智庫的對話會,一直都在表達一個觀點:就是希望美國能夠了解並關注新加坡的戰略關切。希望不同的大國能夠妥善處理分歧矛盾,保持穩定的雙邊關係,也為世界和新加坡這樣的小國注入信心,緩解他們的安全焦慮。所以,一方面他既肯定了美國在亞太地區格局中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又強調了新加坡不會選邊站的立場和原則。

本次長達8天的訪問,不論對於新加坡還是對於美國,無疑都是滿滿的收穫,而拜登也對新加坡在地區乃至國際局勢中的小國大外交定位給予了高度評價。在聯合記者會上,拜登就明確指出,他希望能夠諮詢李顯龍的意見,並認為李顯龍本人和新加坡都承擔了明顯大於他們自身分量的挑戰。這個表態似乎也在某種程度上將李光耀的影子照在了李顯龍的身上。可以說,這是李顯龍此行最大的個人收穫。

特約記者姜晶晶:如果美國以俄烏危機為理由對中國發起次級制裁,新加坡是否會繼續跟隨美國步伐?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 范磊:按照新加坡的說法,新加坡採取對俄羅斯的制裁併非將俄羅斯視為敵人,而是其外交價值觀的直接表達。但是,即便有這樣的解釋,並不能影響俄羅斯將其列為非友好國家,從某種程度上也就意味著俄羅斯與新加坡的關係出現了裂痕。但是,新加坡和中國之間一直保持著良性的活動,雖然遲至1990年10月中國與新加坡才正式建交,但是自新中國成立至建交前的40餘年中,雙方在經貿甚至政治領域的互動卻始終沒有停止過。

相關數據顯示,1959年新加坡就已經是中國的第十大貿易夥伴(6999萬美元),20世紀60年代還成為僅次於香港的第二大外匯來源地。1956年以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高德根為團長的新加坡工商業貿易考察團一行54人應邀訪問新中國,期間還受邀參加國慶觀禮,受到中國最高領導人接見。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於東南亞反殖民運動的需要,李光耀、杜進才等政府高層曾多次提出訪華,也得到了中方的積極回應,但這些本可能會改變中新關係歷史的訪問皆因故未能成行。1965年8月18日,新加坡獨立不到十天,即委派時任新加坡駐馬來西亞最高專員的高德根到香港與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祁烽會晤,通報新加坡獨立的消息。

20世紀7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在聯大投票時,新加坡投的是贊成票)、中美關係的解凍以及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讓新加坡開始重新審視與中國的關係定位問題。1971年11月初,北京舉行亞非桌球友誼賽,新加坡受邀參加,意味著兩國的官方接觸再次啟動,並促成了次年中國桌球隊對新加坡的訪問。1974年9月,時任中國副外長的喬冠華在紐約與新加坡外長拉惹勒南會面時主動邀請其訪華。1975年3月,拉惹勒南訪華,周恩來抱病接見了拉惹勒南一行,足見中方對發展與新加坡關係的誠意。1976年5月,李光耀實現了他一生33次訪華行程的首次出訪,這已經是周恩來去世四個月以後了,未能與周恩來會面是李光耀外交履歷中引以為憾的事情。而毛澤東臨時決定接見李光耀,也讓李光耀感到中方對發展中新關係的重視。回國後,李光耀即放寬了新加坡公民到中國旅遊和訪問的限制。

1990年8月8日,中國與印尼正式恢復外交關係,從而徹底掃除了新加坡在中新兩國建交問題上的心結。1990年10月3日,中國外長錢其琛和新加坡外長黃根成在紐約簽署建交公報,兩國正式建交。建交以來,兩國高層交往頻繁,雙邊關係不斷深化。2015年11月,習近平主席訪問新加坡,雙方一致同意將中國和新加坡關係確定為與時俱進的全方位合作夥伴關係,推動中新關係再上新台階。

2020年10月3日,中國與新加坡迎來建交30周年。因為疫情原因,兩國的雙邊交往及慶祝活動未能全面展開,但是兩國領導人在政治、經濟與社會等領域的頻繁互動與溝通則向外界展示了彼此對中新雙邊關係的重視。習近平主席在祝賀中新建交30周年的賀電中指出,中新「兩國合作超越雙邊範疇,在地區和國際層面發揮示範效應。中方願與新方共同努力,繼續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主線,深化各領域務實合作,共同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推動兩國關係取得更大發展,為地區和世界穩定繁榮作出積極貢獻。」

目前,2013年至2021年,中國連續8年成為新加坡最大的貿易夥伴,新加坡連續8年成為中國第一大新增外資來源國。2021年中新雙邊貿易額達到940.5億美元,同比增長5.4%,雙方在經貿領域的相互依賴程度讓新加坡這個高度依賴外部市場的國家不會非理性地採取與中國為敵的政策。而且,在次國家層面,新加坡與中國各省合作機制的建立有力地推動並密切了雙方合作關係的發展。目前,雙方建有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分別是中新蘇州工業園、中新天津生態城和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廣州知識城也已於2018年升級為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此外還有中新吉林食品區、川新創新科技園等合作項目。新加坡還與山東、四川、浙江、遼寧、天津、江蘇、廣東、上海等8省市分別建有經貿合作或全面合作機制,同深圳建有智慧城市合作機制,還有無錫工業園、大連貨櫃碼頭等等。

1/2
下一頁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6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5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550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5130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4446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275次閱讀
新加坡這個自然公園要這麼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104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新幣攻破5.6關口!大選倒計時,搶占政策+匯率「黃金交叉點」
2025年04月29日   •   3420次閱讀
黃循財:外國人、遊客、高收入群體其實在補貼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