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50年前,新加坡還是一個非常不同的地方。新加坡河污染嚴重,河水呈黑色,人們在幾公里外都能聞到腐爛的惡臭。
小販在路邊出售熟食,根本不考慮交通和衛生,個人和食品衛生條件極差,以至於1972年霍亂疫情席捲全國五個月。在普遍骯髒和相關公共衛生風險的背景下,政府於1972年成立了環境部(ENV),將污染控制和環境公共衛生的各個方面集中在一個組織之下。

其首席部長林金山先生宣布:「我的部門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反污染和其他措施讓每個人的生活更加愉快。」
在過去的50年里,該部兌現了這一承諾,更改了名稱以反映其日益增長的責任。2004年,它更名為環境和水資源部(MEWR),以突出其在管理後者方面的作用顯著擴大。
自2020年以來,可持續發展與環境部(MSE)一直強調政府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以及實現碳減排、海岸保護、零廢物、循環經濟、食品和水安全以及高度公共衛生的舉措標準。
今天,MSE家族包括三個法定委員會:國家環境局,負責確保清潔和可持續的環境以及高公共衛生標準;PUB,國家水務局,負責管理該國的四個國家水龍頭、用過的水和集水區,以及沿海和內陸洪水的整體管理;和新加坡食品局(SFA),以確保和保障安全食品的供應。
今年MSE標誌著新加坡為建設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的新加坡所做的5年努力,以下是它如何幫助改變國家的情況。
街頭小販、擅自占地者、農民和苦力是1970年代使用新加坡河作為廁所和垃圾箱的人之一。這條河被廢物塞得滿滿的,水生生物幾乎無法在其中生存。 為了改善環境、支持發展、降低公共衛生風險和促進雨水收集,該部領導了一項為期10年的大規模多機構改造河流工作。
這個耗資1.7億美元的項目清除了河流中的垃圾,疏浚河床,並搬遷了4,000名擅自占地者以及小販和蔬菜商販,以防止他們污染河流,將其變成我們今天所知的美麗水道。街頭小販為許多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和負擔得起的食物,但由於小販的衛生標準通常很差並且無視規則,因此造成了交通擁堵、污染和傷寒等疾病等問題。
該部於1972年成立後,開始著手建設配備排水、管道和便利設施的小販中心,並將數以萬計的街頭小販轉移到其中。這項工作歷時15年,耗資超過3600萬美元。當最後一個街頭小販於1986年搬遷時,全國有135個市場和小販中心,仍在銷售價格實惠的食品,但設施清潔衛生。
快進到今天:小販中心是新加坡生活方式的核心,作為社區食堂,居民聚集在這裡享用實惠的飯菜。2020年,新加坡的小販文化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肯定了它作為我們多元文化認同的反映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