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伯術後主動脈瘤持續變大 進行定製化微創修復術後已好轉

「陳醫生的人很好,他救了我一條命。」
一名74歲老伯十年前被診斷出患上第四期聲門下喉癌(subglottic laryngeal cancer ),當時醫生也發現他的主動脈弓動脈瘤有擴大的現象,並為他進行了典型支架手術,但他的主動脈弓動脈瘤不但沒有縮小,反而擴大到危險程度。在與時間賽跑的情況下,陳篤生醫院的幾名醫生於是在幾個月前決定為他進行微創主動脈腔內修復術(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簡稱EVAR),過幾個月後情況已明顯好轉。
十年前動手術 情況沒有好轉
在2013年,孫榮輝的聲音變得沙啞,情況持續約兩個月後,醫生進行檢查,發現他患上了第4A期聲門下喉癌。當時,醫生也為他進行了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並發現他的囊狀主動脈弓瘤(saccular aortic arch aneurysm)的尺寸為5公分,比正常的大2公分。
陳篤生醫院普通外科主任及高級顧問醫生兼任助理教授陳偉隆前天(1日)對媒體表示,所謂主動脈瘤(aortic arch aneurysm)指的並不是腫瘤,而是主動脈異常的擴張腫大,導致主動脈壁變弱。
陳篤生醫院放射診斷科高級顧問醫生兼任助理教授潘威表示,主動脈瘤一旦破裂,可對病患帶來致命性的風險。
由於擔心主動脈瘤會破裂,醫生當時為孫榮輝進行了胸腔內動脈瘤修復術(Thoraic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 – 簡稱TEVAR)。不過,這個支架並不是量身定製的,而是普通的支架。

孫榮輝去年主動脈囊(aortic sac size)擴大到11.6公分。(圖:陳篤生醫院)
雖然放置了支架,不過孫榮輝的主動脈瘤並沒有縮小,反而日漸腫大。去年他出現胸部疼痛症狀後求醫,結果醫生髮現,他的主動脈瘤已經擴大到11.6公分了。
陳篤生醫院放射診斷科高級顧問醫生兼任(客座)助理教授郭漢輝說,與心臟外科醫生討論了過後,他們認為基於年紀和其他種種因素,孫榮輝並不適合再做開放式手術。
幾名醫生於是決定使用特別量身定製的覆膜支架,為孫榮輝進行微創手術。
家人比自己更擔心
孫榮輝受訪時表示,自己在2013年已經動過胸腔內動脈瘤修復術,不過情況並沒有好轉。
他訴說:「我開了三、四次刀(我忘記幾次了),沒有好(起來),人家開兩次刀就沒有(事)了。」
孫榮輝原本已經不願想太多了,覺得自己已經老了,怎樣都無所謂。但他說,陳醫生告訴他,必須進行手術。
「我的家人、孩子都比我擔心。不過後來孩子就說,爸爸你去做(手術)吧,不要想這麼多。」當時,他的太太則保持沉默。
不過,孫榮輝最終還是決定聽醫生的話,動手術。他也非常感激醫生:「陳醫生的人很好,他救了我一條命。」
醫生給了孫榮輝兩周的病假,不過他在手術後住院七天就回家,並在出院休息兩天後就回去上班,繼續做清潔的工作了,「因為在家裡閒著沒事做。」
幾個月後,他的囊狀主動脈弓瘤已明顯變小。

覆膜支架。(圖:蔡慶順)
預計需為越來越多病患進行這類手術
在2019年,陳篤生醫院是東南亞首家進行主動脈腔內修復術的醫院。
主動脈腔內修復術是治療主動脈瘤的微創手術。孫榮輝手術的覆膜支架是量身定製的,而潘威表示,他們是用一個導管,從他的大腿,將覆膜支架從大腿的股動脈伸進胸部的。
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七名年齡介於60到80歲的病患接受這種微創手術,而醫生們也認為,本地在未來也會越來越需要進行這類手術。
潘威說:「新加坡有人口老化的現象,而且這些年長病患很多都有其他潛在的病症,導致他們不適合進行典型的手術,而這個覆膜支架可以取代傳統治療,給他們多一個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