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of us Singaporean Chinese who have been living here for a few generations would not have felt much attachment to our ancestors』 country of origin, be it China; or for that matter, India,Malaysia and Indonesia( where most Singaporean ancestors originated) , mainly because Singapore became a developed country first with top 10 GDP per capita by following the Western/Anglo-Saxon model, even adopting their language, English as our lingua Franca, before any of the our country of origin becomes developed.
我們大部分的新加坡華人在這裡生活了幾代人,所以和我們祖先的來源國可能沒有太多的依戀,不論是中國,印度,馬來西亞還是印尼(大部分新加坡人祖先的來源地),因為新加坡是在效仿了西方模式後才成為了一個人均GDP前十的已開發國家,甚至採取了他們的語言英語作為我們的通用語言,在我們所有的祖先國家發達之前。

As such there is significantly less pride/happiness/affinity for our ancestors』 countries of origin. Most of the time Singaporeans are feeling proud/happy/affinity for the West’s(and their allies) advances and progress, which hogged the bandswidth of our media headlines for the longest time.
因此,我們對祖先國家並沒有那麼多的驕傲和親密之感。大多數時候,新加坡人對西方及其盟友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開心和自豪,我們的媒體也主要報道這些。

Most Singaporeans are too immersed in the wealth and progress generated from following the Western model of growth to be aware of how this model of growth became 「great」in the first place (British Empire:Conquest, colonialism, slavery, opium trade; Pax Americana:Wars, Financial warfare and US dollar hegemony)
大部分新加坡人如此沉浸於西方發展模式所帶來的財富和進步中,以至於大家忘記這種模式是如何發家的(大英帝國通過征服,殖民,奴役和鴉片戰爭;美國和平通過戰爭,金融戰和美元霸主地位)

As Singaporean Chinese continued to be immersed in the superiority of the Western model, China’s advances and progress will be largely ignored or sidelined. This applies to Singaporean Malays and Indians as well, where Malaysia/Indonesia/India advances and progress will be ignored or sidelined as well. This explains why Singapore failed to tap 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當新加坡華人繼續沉浸在西方制度的優越性中,中國的進步和發展很大程度上會被忽視。這對於新加坡馬來裔和印度裔同胞也是如此,周邊馬來西亞/印尼/印度的進步和發展也被忽略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新加坡沒有積極地參與「一帶一路「。
(*以上均為網友言論)
新加坡人對中國有依戀嗎?
依戀這個詞有點重了
很多人都想知道新加坡人
對中國是怎樣一種感情

在翻了許多Quora的相關問題後
發現新加坡人都是這樣說的
「
現在很少有新加坡人純粹基於相同種族的關係對中國有依戀感了。在國際關係中,國與國之間的友誼不是靠個人感情的。
「
我知道我的根在中國,我有家族的族譜,但我沒有去過中國,也沒有慾望前去。

「
我去過中國,工作的很愉快。在我和中國人的互動中,我可以感覺到在擁有一個共同的文化連接方面的某種親緣關係。但同時,我強烈感受到我和他們之間的分歧。
「
我最近計算出,從中國移民的祖先是我的曾祖父,他生於1860年代。19世紀末至20世紀20年代左右,是中國移民高峰期。同樣,我有幾個在中國的親戚,但是他們現在基本上處於退休年齡。也許,只有在老一輩中才能找到更緊密的聯繫。

在部分新加坡青年中,華語非常糟糕。新加坡非常西化。新加坡青年與中國大陸真正分享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我們皮膚的顏色。

「
第三代新加坡人在這裡。我一點也沒有依戀感。我的祖父母離開了,再也沒有回去了。在種族和文化上,我是華人,我擁抱了我的中國文化。然而,我是新加坡公民,不是中國公民。

大多數新加坡人都會感受到文化上的聯繫,以及與中國的完全脫節。
「
中國是我的祖先的祖國,但這只能讓我知道我的家人來自哪裡,現在我們在新加坡種植了深深的根。人的遷移是流體,但我依然感謝中國。

各位椰友讀完這篇
新加坡網評觀察文章
你有什麼話要說?
移步留言區聊一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