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蛇因為有蛻皮的能力,成了再生、轉化、治癒的象徵,乃至西方醫學的標誌。
根據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最早的蛇類估計在1億2800萬年前開始出現。比起200萬年前才出現的人類,蛇的存在歷史比人類長得多。
最早期的人類被毒蛇咬傷、甚至咬死的相信不少,人對敬畏的事物又會產生崇拜心理,蛇在東方文化里經常被奉為神物,相信便是根源於此。
其中,中國古代神話中,「人頭蛇身」的女媧和伏羲被尊為創世之神,蛇在中國的歷史和文學中,也占有特殊地位。
人類始祖神伏羲、女媧
在各種不同跟造人的傳說中,伏羲與女媧有時是夫妻,有時是兄妹,但幾乎都是中心人物。
關於女媧的傳說,除了鍊石補天,還有摶土造人:
「天地開闢,唯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絙泥中,舉以為人。」(《太平御覽》)
《太平御覽》的這段文字引用自《風俗通義》,描述了女媧將黃土捏成一團團,造出人類,但這項工作絲毫不簡單,女媧體力不支下,將一根粗繩丟到泥濘里再舉起來揮灑,泥土點滴落在地上,化作了人。

女媧畫像。(取自臉書)
根據傳說,女媧創世時,先造六畜,第七日才造人。民俗學家因此認為,人們在正月初七慶祝人日,便是由此而來。
「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羊,四日為豬,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荊楚歲時記》)
伏羲雖然比女媧更遲出現,但學者認為,他既是始祖神之一,加上以後男權社會重男輕女,使伏羲的地位越來越高,甚至超越了女媧。
傳說中,人類許多重要的知識、技能,都是伏羲的發明,如鑽木取火、「冶金成器,教民炮食」,還包括布匹、錢幣、八卦、文字等等。
漢高祖斬白蛇起義
漢高祖劉邦的事業,也跟蛇脫離不了關係。
據《史記·高祖本紀第八》記載,劉邦還只是一名亭長時,一度帶著十多名苦役犯逃跑,在晚上抄小路穿過沼澤地,遇到一條大蛇擋道,便乘著酒意揮劍將蛇砍成兩半,過後再走幾里路就醉倒在地,睡著了。
後面跟上的人們來到劉邦斬蛇的地方,見到一名老婆婆在那裡哭泣,問她為什麼哭時,她說:她的兒子是白帝之子,化為大蛇擋在道上,卻被赤帝之子殺了,於是傷心哭泣。
人們聽了,覺得這老婆婆在撒謊,正想打她,她卻突然消失了。
這幾人把整個情況告訴劉邦,劉邦心下暗喜,從此認定自己身份不凡,跟隨他的人也從此一天比一天敬畏他。

(取自臉書)
這段故事的關鍵,在於白帝之子代表了秦朝皇帝。據《史記·封禪書》記載:「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祠白帝。」
換句話說,秦國位處西北,秦襄公(秦始皇的先祖)曾祭祀過白帝少昊,白帝之子因而成了秦朝皇帝的象徵。
劉邦斬殺白帝之子,便預示他將終結秦朝。
柳宗元《捕蛇者說》
在文學世界裡,同樣找得到蛇的蹤跡。

(古文典籍網)
《捕蛇者說》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著名散文,借毒蛇比喻賦稅之毒,描述當時人們在苛政下的苦難。
文章寫道:永州出產一種身體黑色、帶著白色花紋的毒蛇,它碰到的草木都會幹枯,被它咬的人都無藥可治。但如果捉到它,將其晾乾後作為藥引,卻能治癒麻風、毒瘡等病。
為此,當時朝廷為了招募能夠捉這種蛇的人,承諾免去他的賦稅,結果永州的人儘管必須冒著生命危險,還是爭著去做。
這裡的毒蛇,成了一般百姓逃避嚴苛賦稅的救命稻草,同時體現了蛇既能致死,也能治病的雙重特徵。
《白蛇傳》的白娘子

《白蛇傳》多年來被改編成多部影視作品,其中最受歡迎的一部是1992年由趙雅芝(左)飾演白素貞、葉童(右)反串許仙的《新白娘子傳奇》。(取自臉書)
托現代影視娛樂的福,現在一說起白蛇傳,大家第一個印象相信是白素貞和許仙的愛情故事,以及執著於「人妖殊途」,不斷想拆散兩人的法海和尚。
《白蛇傳》其實還是演變自明末清初作家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8卷《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當時的白娘子和許仙(《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的男主角名叫許宣)可不是那麼恩愛。
白娘子痴戀許宣不在話下,但似乎對人情世故一無所知,兩次將來路不正的財物送給許宣,使他兩度惹上官司還遭發配。然而,許宣之後還是「被白娘子一騙,回嗔作喜」,「被色迷了心膽」便與白娘子和好。
但許宣後來仍求助於法海,最終在白娘子身後,用了法海的缽盂往她頭上一罩,將白娘子封於其中。白娘子最後連同青魚化身的青青,一同被法海封在雷峰塔之下。
隨著時間的推移,故事主角的性格都起了變化,白娘子改編得更善良、更聰慧,法海變成惡勢力的象徵,執著於天道倫理、一意孤行扼殺一段美好愛情,只是許宣即使改名為許仙,在眾多版本中,還是顯得相對懦弱和易於擺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