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示意圖。(圖:iStock)
調查顯示,本地三成年齡介於15歲到35歲之間的青年出現嚴重或非常嚴重的憂鬱症、焦慮症或壓力症狀。而那些經歷過網絡霸凌、對身材感到焦慮,或過度使用社交媒體的青年,更有可能出現這些症狀。
心理衛生學院同衛生部、青少年心理健康卓越中心(CHAT),以及新加坡國大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在2022年10月到2023年6月之間,對本地2600名青年進行面對面調查後,發布最新的國家青年心理健康研究。
調查發現,大約15%的青年通報他們在接受調查時的過去一個星期里,大多數時間都感到難過、空虛,以及對活動不感興趣。其中,年齡介於20到24歲、單身、沒有工作且正在接受職業教育的青年,比其他群體更容易出現嚴重或非常嚴重的憂鬱症。
另外,大約27%的青年感到焦慮或嚴重焦慮,他們在大部分的時間感到擔心、緊張和不安。其中,年齡介於15到24歲、每月家庭收入低於5000元、正在就讀初級學院或職業教育的單身女性更有可能感到焦慮或嚴重焦慮。
在應對壓力方面,大約13%的青年在接受調查時的過去一個星期里,大部分時間出現無法放鬆、感到不安或煩躁的情況。其中,年齡介於15到24歲的無業青年更有可能出現這種感覺。
調查發現,過度使用社交媒體、對身材感到焦慮和經歷過網絡霸凌都同這些精神症狀有關聯。而本地將近三成的青年每天花超過三個小時在社交媒體,屬於過度使用社媒的範疇。其中,30歲以下的女性更有可能過度使用社交媒體,而他們比其他青年出現憂鬱、焦慮和壓力的可能性也高出一倍以上。
此外,本地兩成的青年對身材感到焦慮。其中,年齡介於20到29歲之間的女性更有可能面對這個問題。有身材焦慮的青年面對網絡霸凌的幾率也比一般人高出2.6倍。
在這同時,超過兩成的青年也曾經遭遇網絡霸凌,包括:受到威脅、騷擾或刻薄、有攻擊性或粗俗的信息。這些青年出現憂鬱、焦慮和壓力的可能性比其他年輕人高出一倍。
調查指出,在那些通報出現嚴重或非常嚴重精神問題症狀的人當中,有將近七成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管道尋求支援。其中,將近六成的人向親友尋求幫助,另外三成通過自助措施和資源緩和情況,其餘兩成則尋求醫療方面的援助。
此外,那些心理韌性較高、且擁有社會支援和自尊心較強的青年,出現嚴重或非常嚴重憂鬱、焦慮和壓力可能性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