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嘛,誰不愛?
但新加坡卻有一個面值的硬幣經常上新聞,它雖然是金色的,卻不時看到商家拒收,人們嫌重,甚至有人為它起爭執。
對啦,就是它:

新加坡五分錢硬幣。(海峽時報)
網民Terrie最近將馬林百列熟食中心一個攤位的照片上傳到公民記者網站Stomp,並詢問:
「新加坡五分錢硬幣不是法定貨幣(legal tender)嗎?怎麼多數食閣都不接受?」
從Terrie上傳的照片可以看出,攤主在攤位前面貼上了一張告示,上面以英文寫明:「我們不再接受五分錢(硬幣)。」

攤主在付款二維碼旁邊貼上告示通知顧客,該攤位不接受五分錢硬幣。(STOMP)
如Terrie所說,五分錢硬幣畢竟還是法定貨幣,攤主有權這樣做嗎?
簡而言之,攤主的確有權這樣做,但這名攤主採取的方式,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說不定會有意見。
商家若不接受某面值貨幣,須明文告知
根據貨幣法令(Currency Act),使用任何面值的新加坡硬幣,一次交易最多各可使用20枚。
以五分錢硬幣為例,每次交易最多只能用來支付一塊錢。
這點相信大家還熟悉,接下來的可能就是冷知識了。
金管局2020年回復一名《海峽時報》讀者的投函時表示,根據貨幣法令,商家有權拒收任何面值的硬幣或鈔票,但前提是商家必須在付款者必須付款前,提供書面通知。
否則,商家必須在法定貨幣限額之內,接受顧客用來付款的鈔票和硬幣,無論面值。
上文提到的攤主就在攤位顯眼處張貼告示,讓顧客在點餐前知道不能以五分錢硬幣付款,方便顧客及時另作決定,避免陷入不夠錢付款的窘境。

水果攤攤主張掛告示,表示不接受一分錢和五分錢硬幣。(聯合早報檔案照)
但是,這樣的告示在金管局看來,可能還不夠噢。
金管局在其網站上還為這些書面告示提供一些準則:
告示至少應該以英語書寫,金管局鼓勵商家以新加坡的四種官方語言(即英語、華語、馬來語和淡米爾語)書寫告示;
告示應清楚書寫,以列印為佳,若列印則須使用至少20號的字體;
告示應在進行任何交易之前提供給顧客。商家可以選擇將告示交給顧客,或是在經商場所張貼。告示應該張貼在各個顯眼之處,如商店入口和各個收銀台,不得完全或局部被任何物品遮蓋,也不得隱藏。
告示必須引述貨幣法令,並清楚列出商家不接受的鈔票或硬幣面值。商家若要限制某面值貨幣的數量,也須在告示中清楚列明。
這些準則面面俱到,蟻粉若覺得它們太複雜的話,別擔心,金管局貼心地在網站上提供了四種語言的樣本讓大家參考,以下是華文告示的樣本:

(截圖)
五分錢硬幣似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進入媒體的視線,多數是攤主不願接受五分錢硬幣,導致顧客不滿而引起的風波。
歸根結底,或許是五分錢硬幣幣值太小,存入銀行戶頭費時費力,讓商家覺得不划算。
打個比方,200枚五分錢硬幣總值不過10元,若以郵政儲蓄銀行(POSB)的收費為例,存入這200枚五分錢硬幣,就得繳付3元6角(每100枚硬幣1元8角)的手續費,10元存款「縮水」成6元4角。
即使商家可以利用POSB的硬幣存款機免費存入硬幣,但硬幣畢竟也有一定重量,商家也未必有時間和精力親自前往銀行分行使用硬幣存款機。
新加坡貨幣局早在2002年4月就停止鑄造一分錢硬幣,在數碼付款方式盛行的今天,當局停止鑄造五分錢硬幣,可能只是遲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