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為了環保,要對傳統燃油車下死手。
據外媒透露,歐盟委員會超低車輛排放聯盟正提案預終結內燃機,這其中還包括混合動力汽車中的發動機。

這個歐七排放標準要求尾氣的一氧化碳排放量由現在的500-1000mg/km減少到100-300mg/km,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必須降低到30mg/km。這樣一來,全球車企只能研發小排量內燃機甚至是新能源汽車。
理論上講,歐七來了,國七也就不遠了,原本國六就是高標準要求,國七標準一下來,也許「抖動」三缸會變成「搖擺」一缸。
當人們都在關注汽車排放標準的時候,新加坡人為環保,準備走向上世紀中國的「大二八」時代。任它國幾,歐幾,依靠1人力驅動的自行車純消耗內脂,排放只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氣。

目前,新加坡自行車市場開始火爆,火爆到全國自行車行普遍缺貨。從1000新幣(約5000人民幣)到6000新幣(約3萬人民幣)的自行車都是搶手貨,甚至還出現了飢餓銷售的跡象。
雖然車行沒有排隊購車的火爆場景,車行內陳列的車輛也少得可憐,但銷售增長達到25%,這還是因為新加坡庫存自行車長期短缺的原因,否則銷量更高。這波自行車熱還引起了新加坡二手自行車市場增長20%。
新加坡的自行車熱並非一時興起,它們的發展趨勢有可能成為我們未來的參照。
在新加坡正面臨兩大問題:
1.環保議題不可逆,所以未來在汽車排放方面會愈加嚴格,而且交通和社會資源有限,養車成本會愈加高漲。自行車在城市內通勤具有環保,出行限制少,易停放等優勢,會再一次受到人們重視。

2.疫情導致新加坡人注重身體健康,避免群體接觸,讓一部分人從地鐵和公交車出行方式轉向騎自行車出行,並且騎自行車還具有健身功能,並形成運動文化在人群中慢慢流行起來。
無論是自行車還是汽車,本質解決的是出行問題。自行車運動文化的興起,騎車或開車都無法成為身份的象徵。自行車回歸社會也成為必然。
當然,自行車回歸也引發了一些矛盾,獨立的自行車道和停車位需求日益增加。從2020年開始,新加坡政府計劃用10億新幣建設1300公里自行車道和停放位。
在未來,我們也有可能回歸「大二八」時代,今天新加坡發生的一切值得我們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