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加坡進入新冠疫情穩定階段已有兩周
李顯龍總理前不久也發表全國講話
內容包括冠病疫情以及如何邁向新常態

根據李顯龍總理講話的內容
我們也可以分析出
新加坡選擇邁向新常態的原因
一起往下看看吧
01 疫苗接種率提升
重症死亡率較低
李顯龍總理表示:
「最先開始採取「新冠清零」戰略是正確的,因為大家都還沒有接種疫苗,對新冠完全沒有免疫力,如果感染新冠,後果將非常嚴重。但現在的新加坡成為全球疫苗接種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接種率近85%。世界各地的數據都清楚顯示,接種疫苗能顯著降低染病後患上重症的風險。絕大多數的本土病例(超過98%)沒有或只出現輕微症狀,只有2%或更少的病人患上重症。這當中,只有0.2%病逝或需要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換句話說,每2000位病患當中,只有兩位。其他重症病患只需要輸氧幾天。也就是說,打了疫苗,新冠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已不再是一種危險的疾病。」
根據數據顯示,在新加坡過去28天裡,98.5%的確診病患都是無症狀或者輕症感染者,只有1.2%病患為重症者,需要吸氧,0.1%死亡。死亡人口多數為老年人,本身就有潛在病症,很容易因為新冠病毒的攻擊產生併發症死亡。而且,在所有死亡人口中,超過70%的人沒有接種疫苗的。在新加坡依舊在推動全民施打疫苗的計劃下,甚至在現在推動30歲以上的群體打疫苗的大環境中,政府不需要太過擔心。
02 醫療體系負荷過重 改善照顧病患模式
李顯龍總理表示:
「剛開始, 我國的醫療體系目前還是能夠應付。不過,我們擔心醫療體系將承受巨大壓力,而事實也正是如此。我們的醫護人員也面對同樣的情況。而隨著病例大幅度增加 ,重症病例也會相應增加。當我們出現多病例時,即使只有2%的病例需要住院或在加護病房治療,這些重症人數還是相當可觀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醫療體系很快就會難以負荷。
這就是為什麼上個月,我們收緊了限制。這麼做是為了減緩病例的增幅,讓醫護人員有喘息的機會,讓醫療體系能夠穩定下來。我們也趁這個時候擴充醫療設施,改善照顧病患的模式。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辨別哪些是可以在家康復的輕症患者,以及確保把醫療資源用來照顧那些重症患者。」
現在政府提倡居家隔離和居家康復,正是希望把醫療資源用於重症患者。加上現有針對新冠的各種藥物被研製並投入使用,無症和輕症的患者可以依靠服藥被治癒,這樣也可以大大的減輕醫療體系承受的各種壓力。
03 國家經濟受創 開放尋求機會
李顯龍總理還表示:
「我們不可能無限期地封城和關閉邊境,這是不可行的,也要付出很高的代價,我們將無法恢復日常的生活,進行社交活動,開放邊境以振興經濟。我們每一次收緊防疫措施,企業的運作和生意就會受到更大的衝擊,工友會失去工作,小孩無法過正常、完整的童年和學校生活,一些國人和他們的家人也會分開得更久,尤其是那些有親人身在國外的家庭,還有一些大家庭也一直無法團聚。這種種情況不但給人們帶來心理和情感壓力,也讓人感到精神疲憊,這影響了國人以及其他民眾,包括客工。所以,我們幾個月前就認定清零戰略已不可行。所以,我們改變了戰略,過渡到「與冠病共存」。」
新加坡經濟受疫情的衝擊格外強烈。去年,新加坡國民生產總值整年下滑了5.8%,遠比2008-2009年間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還要更猛。受衝擊更嚴重的是新加坡的服務業,新加坡服務業產值占了全國GDP的近7成。新加坡人力部公布的官方數據顯示,受到新冠疫情的重擊,2020年新加坡總就業人數創下20多年來最大降幅,其中外籍人士工作崗位受到的衝擊最大。同時不少餐飲業備受衝擊,不少老字號被迫停業,也讓不少人失去工作。一旦新加坡決定「封城」,造成的經濟影響或許將不再那麼「輕微」。新加坡經濟狀況高度依賴國際貿易。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給新加坡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風險。在現在世界大多數國家決定開放之際,新加坡唯有跟緊步伐,才有可能在未來的經濟市場上分得一杯羹。
既然新加坡選擇共存
也請小夥伴們依照政府政策
主動做好防護和消毒
照顧好自己和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