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7月24日在華僑中學「百年華誕講座系列」演講後,回應一名學生有關香港的提問時,分享了他旅居香港七年多對香港社會境況的觀察。

楊榮文是2011年人民行動黨在阿裕尼集選區的領軍人物,那次敗選後,他離開政壇,不久後前往香港,擔任嘉里物流聯網主席兼執行董事的職務。今年5月卸下原來的職務,改任嘉里集團高級顧問。
他在星期三演講後的分享中指,港人應拒絕任何暴力或違法行為,專注探討2047年之後香港前途問題,以此凝聚共識,解決社會分化問題。

他說:「港人可以不喜歡特首林鄭月娥,但這不能改變她是特首的事實。你需要她來解決各種住房、醫療與教育問題。你可以不喜歡她,但必須與她合作,因為中央政府不會允許她辭職。如果真接受辭呈,香港也會變得不可治理。」
香港反修例風波愈演愈烈,多場示威演變成街頭暴力,社會嚴重分化。楊榮文形容香港就像孫悟空,法力再高強,也翻不出中國這個如來佛的手掌。香港社會不應將希望建立在有朝一日能爭取獨立自主權的幻覺上,因為這必然導向悲劇。

楊榮文說,香港1997年回歸,中國承諾「五十年不變」。「一國兩制」的框架將在2047年到期,下來「何為2.0模式」將完全取決於中國,這是港人必須認清的現實。
他指出,香港教育體制一向不鼓勵港人效忠中國。他觀察到,香港教師幾乎都是反中的,在大學要選上學生領袖職位,學生也要組織紀念反中活動,必須持反中立場,這樣的思維已深植港人的觀念中。

此次華中「百年華誕講座系列」主題為「彙集東西方智慧,打造全球未來」,主講者包括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中國歷史教授普鳴(Michael Puett)。
普鳴教授在演講中談及下一代人應如何建設開放與全球化的國際秩序。他批評冷戰結束後美籍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西方名噪一時的「歷史終結論」,表示當時那一代美國人的想法代表的是自大,這種優越感更阻止了真正全球化秩序的產生。

楊榮文則以「法」與「禮」在中國社會扮演的作用,指出中西方思維的不同。他指出,中國創造的是一個有高度凝聚力但同時與外面世界隔開的社會,它清楚意識到內外之分,並把焦點放在內部發展與社會維繫上。
因此他認為,當美國人質疑中國更強大後會成為威脅其他國家發展的新帝國主義國家,他表示不認同,因為這並不是中國社會的本質。
楊榮文還引述英國現代詩人吉卜林(Rudyard Kipling)的話「西為西,東為東,兩者各西東」,帶出東西文化的隔閡,但如今在中美貿易戰與美國反華情緒上漲的背景下,東西之間必然接觸與碰撞,世界有必要去理解中國和美國。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