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裡生活,總會有「除了這裡的任何地方,我都想去」的念頭不時冒出,像一朵即將怒放的花苞,被內在的力量不斷催促著。
這是一種最原始的渴望,它的源頭極為單純——有些人必須不斷離開,才能感受到自己活著;正如有些人需要安定,才能構築人生。


即便身處小小的島國,總有一些地方,能夠成就說走就走的小旅行。三兩個小時,讓自己在鋼筋樊籠中尋得自然之道。
這些地方自帶神奇的能量,只需帶上出發的心情,短暫停駐、補充能量,它們的存在,讓你能安心生活在城市裡。遠行之所以能義無反顧,是因為只需轉身,便是一條影影綽綽的回家之路。


對我而言,貝雅士蓄水池上段就是這樣的地方。更準確地說,是通往蓄水池的那一段舊湯申路。沒有公共運輸可直達,要走上這條路,可以開車、騎車,或步行。沒有任何交通工具比自己的身體更輕巧和自由,想停就停,說走就走,旅行的意義或許就在能收穫這種隨時可得的自由。



這條路還曾承載過驚險的歷史,使它更添神秘感。1961年至1973年,舊湯申路上段曾是新加坡大獎賽及摩托車賽事的賽道。其中最驚險的「魔鬼彎」是一處V形彎道,考驗著車手的極限,若無其事的奪走七條性命,民間還流傳著關於它的鬼故事。

但在我眼中,這或許是新加坡最美的一條路。如果有「獅城十景」的評選,它應當榜上有名。道路蜿蜒起伏,無法一眼望穿,驅使人不斷前行,每個轉角,都讓風景重新展開。登上高處,視野豁然開朗,那種感覺像是衝浪者立於浪尖,看見大地、海洋與天空交匯的廣闊無垠。


路的盡頭,便是貝雅士蓄水池上段。一棵姿態優美的雨樹佇立水邊,樹下的長凳上,總有人靜坐,獨自與風景談判,索取對抗這個世界的智慧。蓄水池被一座堤壩分為上下兩段,下段岸邊種著一排木麻黃,偶爾會有新人特意趕來,在這裡拍攝婚紗照,向風景許下天長地久的諾言。堤壩上野猴成群,只要彼此尊重,便能相安無事。


清晨的景色尤為動人,薄霧輕攏綠林,湖面如鏡,一切仿佛沉入水底,幻化成悄然無息的水泡。
在這座不斷升級改造的城市裡,我們需要一些一成不變的風景,它們如同生命不同階段的錨點,將每一段私藏的記憶牢牢系住,讓過去與現在彼此依偎。
關於作者,生態和美食導遊:
葉孝忠,前《孤獨星球》指南出版人,並在上海和北京生活12年,他也是新加坡《聯合早報》專欄作者,新加坡作家節中文活動策展人,目前從事教書、出版和寫作等。
他出版的暢銷書《食遇》《12345》分別書寫新加坡人文和美食,曾入圍新加坡文學獎。他也是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高級講師。
他的最新作品《野鄰居》,書寫本地生態,並獲得新加坡藝術理事會的贊助,將於2025年4月出版。 我們經常舉辦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小眾目的地小旅行,想和我們一起探索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可以加微信好友入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