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一個出寒門貴子的地方
「寒門再難出貴子」是中國廣泛流傳的一句話,意為出身貧寒的人很難成為社會上的精英。這句話的背後反映了中國社會的某些現實問題。
在社會中,各種資源和機會並不是公平分配的,而是傾向於那些出身富裕、受過良好教育和有社會關係的人。這種不公平的現象會導致「寒門」人難以獲得與其實際能力相符的社會地位,從而形成社會階層的固化現象。

「寒門」難出「貴子」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教育的不公平。由於貧困的家庭缺乏教育資源,他們難以獲得像好學校、好老師、優質教材之類的基礎教育資源,這使得他們在個人素質以及教育背景等方面與其他階層的人相比劣勢明顯,這使得他們進入高層次教育的機會顯得更加渺茫。
普通人的逆襲道路註定孤獨,因為阻撓你的是整個世界。

而號稱「亞洲領先,世界前列」的新加坡,是否也存在教育不公的問題呢?出身「寒門」在新加坡能否逆襲?

出身「寒門」的孩子們逆襲成功了嗎?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些例子。
在新加坡的政界和商界,有許多人出身平凡,但他們憑藉自己的努力和才華,成功逆襲,最終取得了今天的輝煌成就。
新加坡總理「接班人」黃循財,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黃循財的爸爸出生於中國海南,很小的時候就跟隨黃循財的爺爺定居馬來西亞怡保,後又遷到這個華人眾多的新國家,經過多年打拚,最終成為一家建築材料公司的經理。
黃循財的媽媽是一名小學老師,在家附近的海格男校執教超過35年。黃循財和哥哥念的都是這所小學。
從各個方面看,黃循財的父母都是再普通不過的開拓者而已。那時,母親的工資為每月400元(新幣),父親的工資還不穩定,交完每月300元的租屋貸款後,整個家庭收入所剩無幾。

但是,節儉樸素但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黃循財低調、勤奮以及知足常樂的性格特點。很多分析人士認為,這也是他如今被人民行動黨高層看中的主要原因之一。畢竟,在民眾看來,黃循財的普通家庭背景是「接地氣」,與那些從小就在精英學校讀書,和基層生活脫節的行動黨高層形成了強烈反差。
他學習非常努力,常常在馬林百列圖書館裡借閱各類書籍,他認為自己喜歡讀書甚於運動。在新加坡讀完高中學業後,他獲得政府獎學金得以出國讀大學,最終選擇在最喜歡的吉他手克萊普頓的故鄉——美國,來度過他的大學生涯。

他先是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攻讀經濟學,後來在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學習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
最終,於1997年回到新加坡,進入了公務系統。期間他輾轉在多個政府部門任職,職位更是一路升遷。
繁忙工作之餘,他還在2003年完成了哈佛大學的公共管理碩士課程。

2022年4月16日,新加坡現任總理李顯龍親自公布了新加坡第四代領導班子領軍人物的人選是黃循財。黃循財則表示將和團隊正式啟動制定新加坡未來十年和之後的發展路線圖計劃。
黃循財的性格溫和大氣,與人相處融洽和諧又不失大將風度,不但得到同僚的一致認可,在各種論壇,國際談判和記者招待會上都能輕鬆駕馭,得到台下一片掌聲。


而主動退出第4代領導團隊領軍位置的王瑞傑,也是新加坡「草根逆襲」的典範。
王瑞傑出身新加坡紅山一帶的平凡家庭,他的求學之路可以說是學霸的逆襲之路!
王瑞傑從一個現在已經不存在的小學考上了新加坡名校萊佛士書院,之後是萊佛士初級學院,再在1980年成為第一批榮獲警察部隊海外獎學金的得主,到英國劍橋大學修讀經濟。1993年,他又獲得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公共管理碩士學位。

他曾先後擔任過新加坡資政李光耀的私人秘書、WTO談判代表、貿易工業部常任秘書等職。2005年4月出任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長,被認為是新加坡政壇的「未來之星」。後又相繼出任新加坡教育部長、新加坡財政部長、新加坡副總理等職位。
2020年7月25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宣布新任政府內閣成員名單。王瑞傑繼續成為內閣中的唯一副總理,並留任財政部長。他還被任命為新加坡經濟政策統籌部長。李顯龍表示,指定王瑞傑為總理接班人的決定沒有改變。

2021年4月8日,時任新加坡副總理、經濟政策統籌部長兼財政部長王瑞傑宣布,因身體和年齡原因無意擔任下一任新加坡總理,並不再兼任財政部長。

新加坡第二任總理吳作棟也是出身平凡。祖父是一個小商人,早年從福建泉州移民新加坡。吳作棟12歲時,其父親便去世了,他的二叔在一個餅乾廠當工人,並負責照顧整個大家庭。
他從小學習就非常用功,表現很出色。他曾就讀於私立男校萊佛士書院,在校期間曾擔任萊佛士書院學生會主席。後進入新加坡國立大學讀書,獲得一等經濟榮譽學位,同年開始任職於政府部門。

因其出色的表現,1976年,吳作棟獲得人民行動黨推薦,參選馬林百列選區國會議員並當選。次年入選內閣,出任財政部部長。
1990年,吳作棟接替李光耀,由全體內閣成員投票決定,出任新加坡第二任總理。
吳作棟在1990年至2004年擔任新加坡總理的任期內,在政治方面,忠實實踐民主行政的理念,准予政治性社團的成立,開闢了網際網路論壇,創立了管委議員;在經濟方面,早期積極推動「區域化政策」,帶領新加坡走出亞洲金融危機。

除此之外,新加坡前任總統哈利瑪、立時集團和立邦品牌的創辦人吳清亮、新加坡地產大亨蔡天寶、郭氏家族等等,都出身微末,一步一個腳印的靠自己的努力做到了今天的成就!

他們都證明了,新加坡的教育可以讓任何一個有才華、肯努力的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李光耀先生十分重視人才,他曾經說過:新加坡是小國,人才有限,因此我們要更加重視人才。李光耀認為,要建立好政府,非有優秀人才不可。不論政治體制有多好,差勁的領袖仍會給人民帶來傷害。我們也可以看出,在新加坡的政壇,並不會過多的注重出身和家世,更多是看個人能力,從平凡一路走到頂級政要的大有人在。

新加坡的教育公平嗎?
新加坡是一個狹小的島國,國土除新加坡島之外,還包括周圍63個小島。其國土面積僅724.4平方公里,但它卻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享有「亞洲四小龍」之一的美譽。
許多人認為,新加坡的成功秘訣,在於它的教育制度。

新加坡教育制度奉行的理念是——每個孩子都有學習的能力。每個孩子的潛能是不同的,所以要讓孩子們發揮他們潛力和價值,儘量不讓每一個孩子掉隊。
新加坡的教育理念
新加坡最初曾是英國的殖民地,獨立後成為了國際貿易的港口。新加坡自知自然資源並不豐富,所以國家更需要自立自強。
新加坡總統尚達曼曾說:「我們需要讓其他國家的公司相信,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我們是不錯的合作夥伴。」
新加坡唯一的資源是勞動力,而先進的公司和技術需要先進的人才,所以新加坡必須提勞動力素養,所以教育就是國家重要的發展戰略。

出自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如今尚達曼已成為新加坡新一任總統。
新加坡信仰精英教育,培養了大批精英,所以他們也有嚴格的考試製度作為篩選的依據。新加坡人民無比信仰精英教育,只要你足夠努力,就可以選擇想去的學校。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每個孩子都會走上相同的道路。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教育是「不公平」的。
因材施教
新加坡是一個重視知識經濟的國家,所以教育的地位舉足輕重。
為了確定學生們的發展方向,新加坡設置了一系列的考試,最先的是小六會考(PSLE),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小升初考試。
小六會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們即將去的中學,而新加坡的學生焦慮也和咱們的小學生如出一轍:如果考不好怎麼辦,如果上不了好的中學怎麼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