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李光耀誕辰100周年。李光耀(Lee Kuan Yew,1923年09月16日~ 2015年03月23日)新加坡華人,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高陂鎮黨溪鄉 ,畢業於新加坡萊佛士學院,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創始人。新加坡建國總理,被譽為「新加坡國父」。2018年12月18日,李光耀獲得「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為紀念「李光耀誕辰100周年」,本號推出「百年光耀」系列文章,敬請關注。

58年前的今天--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共和國成立,同時有了自己國家的國旗。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新加坡重回英國治下,成為了大英帝國的直轄殖民地,並獲得一面屬於新加坡自己的旗幟。
1959年6月3日,新加坡組成自治政府。6個月後,新加坡國旗與新加坡國徽、新加坡國歌一同正式啟用。
1959年11月30日,《新加坡國徽、國旗、國歌法》獲得通過,並開始實施,條例具體規定了國旗、國徽的使用規章。
新加坡共和國國旗,是新加坡國家地位最明顯的象徵,反映了新加坡的理想、信仰和價值觀。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從馬來西亞聯邦中獨立,該旗正式成為新加坡共和國的國旗。
產生過程
1959年,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成為執政黨,李光耀擔任首任總理,新內閣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創建一個新的國徽、國旗、國歌。創建新的國旗是時任英國副首相的托欽哲博士負責一個委員會,領導創建一個新的國旗,以取代從1819年至1959年在該島上空,懸掛了近140年英國的米字旗,還要確保國旗不會與其他國家的國旗混淆。

圖為英國國旗
在19世紀,新加坡是英帝國的殖民地,與檳城、馬六甲一起組成了海峽殖民地,作為海峽殖民地其中之一的新加坡在當時並沒有自己的旗幟。
海峽殖民地的旗幟與英國殖民地旗幟風格相同,以英國國旗為主體,在旗幟右方設計了三個金冠,每一個金冠代表一個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帝國占領新加坡,開始了兩年多的新加坡日治時期。在日據時期,日本國旗成為了當時新加坡的旗幟。
新加坡共和國國旗開始也叫「邦旗」,新加坡國旗由紅、白兩個平行相等的長方形組成。紅色高於白色,白色新月占據左上方的紅色部分。月亮旁邊是五顆白色的星星,排列成一個圓圈,其比例為3(長):2(寬)。左上角有一彎白色新月以及五顆白色五角星。紅色代表了平等與友誼,白色象徵著純潔與美德。新月表示新加坡是一個新建立的國家,而五顆五角星代表了國家的五大理想:民主、和平、進步、公正、平等。

圖為新加坡共和國國旗
新加坡共和國國旗其設計產生過程,有多種不同說法 。當時,它涉及到宗教、政治意識形態、種族等等敏感問題,引起不少不同意見,令人十分關注。
人民行動黨的一些領導人,曾經為了這面邦旗的設計、顏色及其他一些事情,跟新加坡巫統爭辯了一些日子。
新加坡國旗開始設計的時候,正是人民行動黨剛剛上台的時代,當時的文化部長是拉惹勒南,負責這方面的工作。李光耀對他說,新加坡獨立了,是一個國家了,你要考慮新加坡的國旗、國歌及國徽等等事情。
拉惹勒南說,那時候的政治氣氛、潮流趨勢及文化活動等等,都是反帝、反殖民主義的,要求民主自決的,不少人熱烈傾向於民主社會主義的理想。對於邦旗的構圖,當時文化部的一位美術家,原來的構想與設計是:鮮紅的旗面,中間有一顆巨大的白色或者金色的五角星。那顆金色的大星,初步設計填色時,沒有找到金色,美術家臨時改為黃色代替。
激烈爭論
對「紅底黃星」的設計構圖。當時的其他幾個政黨又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在一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國家裡,一些標誌問題,有時稍微粗心大意,不夠嚴密考慮,就會出問題。
拉惹勒南說, 後來經過多次討論、我們終於說服了大家,以紅、白兩色為底色,配以五顆星,再加上一個星月,作為邦旗的最後設計。
沒有想到的是,新加坡巫統的領袖,第一眼看到這面邦旗的設計模樣時就「強烈反對」,他說:「紅底配黃星。這簡直是共產黨的旗幟!」
拉惹勒南說,人民行動黨的人根本沒有想到這樣的反應,而在那個時候,新加坡正在努力想和馬來西亞合併在一起,希望彼此能夠合作,所以對他們的意見很重視。
拉惹勒南說, 我們解釋一下,這只是粗樣,還可以修改,你們有什麼別的建議嗎?
議員:這邦旗應該是綠色的旗面,配以白色的巨星。
拉惹勒南:這樣的要求太過分了,這樣的配色和構圖,豈不等於要回到回教化了嗎?居然會有人在新加坡提出這樣的設計主張!
眾所周知,星月旗是穆斯林國家的標誌之一。有一種說法是,星月旗最早是拜占庭帝國(東羅馬)的標誌,15世紀中期,土耳其攻破君士坦丁堡,滅掉東羅馬以後,以東羅馬的繼承人自居,就把東羅馬的標誌星月旗也當成了自己的旗幟。
另外一個很麻煩的事情是,當時有不少相當「左」的工團及人民行動黨內部的左派分子,他們堅持不肯放棄原來的類似中國國旗,堅持全部用紅色作為底色。
拉惹勒南說, 但是後來,出現了一些沒有想到的難題,那就是上世紀60年代初期,馬來西亞首相東姑首先倡議:聯合馬來西亞、新加坡、沙巴、沙撈越、汶萊五個單位,組成「大馬來西亞」。這時有人提出,說我們設計的五顆星是早有預謀的,五顆星代表的是這五個單位,要不然新加坡的邦旗幟上怎麼會出現「五顆星」呢?這簡直是「無理取鬧」了。因為設計邦旗的時,大家根本沒有考慮到,合併後的馬來西亞聯邦,正好是「五個單位」。

圖為馬來西亞國旗
「新月」質疑
當時,國際上對邦旗也有不同看法,因為加了一個「新月」,某個族群可能高興多了。當「邦旗」在國際上出現時,有些國家覺得有些混亂了,他們曾經發出疑問:新加坡到底是一個什麼宗教的國家?
拉惹勒南說,這些爭論對我來說,記憶猶新,多年來都沒有忘記。每當想起這些激烈的爭論,我都會聯想到我們這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國家,社會的特性與多元層面,使我覺得,為了確保社會安寧、進步,每一個種族,事事都有必要多了解對方的感受和意願,多為對方設想。
眾所周知,星月旗是穆斯林國家的標誌之一。有一種說法是:星月旗最早是拜占庭帝國(東羅馬)的標誌,15世紀中期,土耳其攻破君士坦丁堡,滅掉東羅馬以後,以東羅馬的繼承人自居,就把東羅馬的標誌星月旗也當成了自己的旗幟。由於當時的鄂圖曼土耳其幾乎占領了整個中東穆斯林世界,是絕對的當時最強大的穆斯林國家,所以後來很多穆斯林國家就用星月旗作為國旗。
「中國元素」
中國國旗上是紅底五星, 新加坡國旗上為什麼也有紅底五星?
新加坡國旗為什麼跟中國的國旗那麼像? 這是因為新加坡華人的要求。
新加坡國旗和中國的五星紅旗有沒有關係?

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據李光耀稱,在制定國旗時,華族民眾希望效仿中國國旗,在國旗上加五顆五角星;而穆斯林民眾則希望在國旗上有一個月亮圖案。為了照顧不同種族的需要,五角星和月亮都被設計在了新加坡國旗上。新加坡國旗上的紅色和五角星,就是「中國元素」。
時任新加坡副總理杜進才也說:新加坡國旗和中國國旗的確有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紅色象徵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係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五角星用黃色是為了在紅地上顯出光明,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表示圍繞著一個中心而團結在一起。
1959年,時任新加坡副總理杜進才建議:國旗的背景為全紅。但新加坡內閣否決了這一建議,內閣認為背景全紅的國旗代表共產主義。所以修改為現在的「半紅半白」樣子。
「國旗」必須尊重各民族的感受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國家。李光耀在回憶錄中寫道:「國旗的設計花了很大的功夫,因為必須尊重各民族的感受,說華語或者方言的群眾要紅色;馬來西亞人要紅白兩色,那是他們象徵勇氣和純潔的傳統顏色,但是印度尼西亞的國旗已經用了紅白兩色,波蘭國旗也是如此。華人受到紅色中國國旗上五顆黃星的影響,要加上黃星;馬來西亞人要加上新月。結果我們選定了新月加上五顆白星,而不是回教統一的一顆星。五顆白星代表國家的五大理想,那就是:民主、和平、進步、正義與平等。國旗的設計是為了協調不同種族的象徵和理想。
《李光耀回憶錄(1923-1965 p392)》」
作者簡介
田柏強 原中國安徽工人日報高級記者 現旅居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