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加坡能快速發展,最最最最重要的原因是地理位置
自從上世紀40年代貨櫃發明以來,人類的物流,對海運的依賴越來越大。目前全球國際貿易的物資,也就是人類製造的財富,80%都是通過海洋進行運輸的。

上圖是一張2018年全世界船舶在海洋上的分布圖,沿海淺綠色很濃的地方,就是船舶停靠最多的地方,因為有了船舶停靠,就意味著物質財富在這些地方集聚,裝卸、交割、結算,於是能有效帶動這些地方的經濟發展和城市繁榮。而且周邊城市也可以利用物流交通便利的優勢,大力發展製造業。
而新加坡正好處在馬六甲海峽的咽喉之處,正好具備這樣的地理基礎條件,非常適合以港口位基礎,發展製造業、服務業。
此外,再打開地理課本,看看世界時區劃分,你還會有另外一個發現:

人類目前普遍實行的是8小時工作制,香港、新加坡、上海、東京這幾個地方與倫敦正好間隔了8小時左右;而倫敦到紐約,雖然只間隔了5小時,但相比美國中部的其他城市已經是最好的選擇。
金融中心這樣分布,正好把一天24小時分成了三份:身處亞洲的同志下班了,倫敦的同志正好上班;倫敦的同志快下班了,紐約的同志正好接替下來——這樣可以保證資金一天24小時都不用閒著,滿世界流動著賺錢。
而且這樣的分布,正好與目前世界最活躍的三大經濟體的分布吻合——東亞經濟區、歐洲經濟體、北美經濟區。
也就是說,世界級的金融中心,全球只需要三個就夠了——而新加坡,正好具備成為三個之一的時區條件。
而且,新加坡臨海的有很多地方水深條件都在25米到150米之間,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貨櫃貨輪通行都沒有問題,這一點對於建港非常重要,反面的例子就是上海,因為靠近長江入海口,水深條件不夠,只能把深水港建在離市中心80多公里、浙江境內的小洋山。
再者,新加坡沒有颱風、地震、海嘯的困擾,為港口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地理位置、時區優勢、深水條件、自然環境這些優勢都疊加到一起,坐擁如此得天獨厚的條件,即使新加坡自己不想發展,世界各個大國也會逼著新加坡發展。
所有這些條件,決定了新加坡的發展不會太差,這就是物質決定意識——很多答案意識不到這一點的重要性,把李光耀的能力當作新加坡崛起的首要條件,嚴重背離馬克思的教導,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李家人洗腦術太牛逼了。
如果不具備以上條件,比如新加坡和甘肅條件一樣,你弄10個李光耀來,也發展不到新加坡目前的水平。
二、李光耀做得最對的事情,是招商引資和產業升級
當然,強調物質條件對新加坡發展的決定性作用,並不是否定李光耀對新加坡發展的重要功績,因為李光耀無疑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政治家,如果你看過《李光耀回憶錄》,就明白我為什麼這兒說了,他對世界局勢、國際政治、經濟產業、社會治理的理解,已經到了融會貫通的地步,也正是因為這樣,他才能如歷史上所發生的一樣,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地理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把新加坡的優勢發揮到最大,推動新加坡的快速發展。
我如今在這裡臧否新加坡,並不是因為我比李光耀厲害,而是因為做事後諸葛亮,比深處迷局做決策要容易千萬倍,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李光耀能夠根據新教破的資源稟賦,給新加坡做好定位,在世界經濟分工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是非常了不起的。
李光耀所帶領的新加坡,所做得最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利用歐美產業轉移的機會,把人家準備往外轉移的落後產能,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導入到新加坡,為新加坡發展製造業創造機會。
新加坡的招商引資始於從馬來西亞獨立以後,他們第一輪招商引資所招引的產業你知道是什麼嗎?:蚊香、假髮、紡織業、成衣業等污染大、產業附加值並不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既然並不是很好的產業為什麼還要招引進來?因為人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啊,因為新加坡當時的工人素質,只能勝任這種低端的製造,所以就先從這個開始做起。
就像後來李光耀跟鄧小平分享新加坡產業發展經驗時說說,招商引資之所以有效,是因為有人願意來你的地方投資,首先人家帶著錢來的,不用你自己掏錢,解決了資金問題;其次如果人家做成了,生意做大了你可以收稅;其次他來這裡建廠肯定要招人,又解決了你當地的就業問題;最後就是當地人賺了錢,有錢消費了,又會帶動當地消費增長。完全就是借雞生蛋的事情,誰都樂意啊,前提就是你憑什麼吸引別人在你這裡投資,不管你具體的條件是什麼,最本質的原因還是在於你能給人家比別處更高的利潤更低的風險。
後來通過勞動密集的低端產業攢了第一桶金以後,新加坡產業發展開始進入第二階段——發展造船、修船業,鑽油設備,煉油廠等資本密集型產業。
到上世紀70-80年代中期,新加坡開始關注研究與開發、設計、工程、信息科技,電腦、電腦附件製造業等電子行業成為先導產業。
從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新加坡又逐步騰籠換鳥,同樣是電子信息產業,逐步用高附加值的替代低附加值的,逐步發展總部經濟、以及生命科學、生物醫藥、環保等對資本和技術要求都非常高的新興產業,還在全球投資建設了將近200個工業園區,成為世界各國諸多企業的股東,在全球攫取財富。
因為新加坡國家體量小,地理位置好,所以當大量資本湧入之後,發展某一個產業用不了幾年就會見頂,所以產業疊代周期也很短,基本10年左右就會進行一輪疊代,所以從建國到1996年被聯合國列為已開發國家,不過短短40年而已。
也就是說,他們在成為已開發國家路上,所做的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兩件事,一件是招商引資,另一件事不斷產業升級。招商引資讓新加坡國民有機會成為低端打工人,而產業升級為新加坡人逐步從低端打工人,慢慢進化成企業白領、管理者、CEO提供了舞台。
三、快速發展的其它條件:反腐提供了政治環境、教育提供了人才環境、基建提供了物質環境
通過上述兩條,把新加坡快速發展最重要的兩個原因分析清楚了,如果忽略了上述兩條,誤把其它條件當做主因,大吹特吹,那就本末倒置了,犯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錯誤。
在本節的標題中,我把新加坡能成功招商引資、並且成功產業升級的三個最核心的措施做了歸納,應該是很容易理解的。
一提到新加坡的廉潔,我知道肯定很多人要給我扯高薪養廉,這是對新加坡廉政建設極大的誤解,具體我在《新加坡所謂「高薪養廉」是怎麼回事?》有論述,因為不是本文的重點,我就不再贅述,我這裡所要強調的是,廉潔高效的政府,只要政治家定的方向對了,面的執行就不會出現大問題,可以做到令行禁止,這樣的情況下,不管是招商引資還是產業升級,以及具體的政令法令,都能高效、有效地實施、執行,這為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
而新加坡的教育,不管是看起來極為功利的小四分流,還是每次產業升級時都對被淘汰的產業工人進行再培訓,幫助他們在新一代產業中也能找到工作,都不難看出新加坡教育、培訓體系對人——這一新加坡唯一擁有的資源的重視。
李光耀曾經說過:「新加坡什麼資源都沒有,除了人。」這是實話,新加坡沒有礦藏,甚至一開始連喝的淡水都沒有,發展經濟最重要的要素就是人,所以他們真正做到了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如果你去過新加坡,看到餐廳服務員、出租者司機常常有70多歲的老人,你能更直觀地感受到這一點。
基建為產業發展提供環境,對於生在中國的各位應該很好理解,新加坡在城市規劃、城市綠化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一方面是為了提供居民福利,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提升物流效率、通勤效率、人居環境,這些因素資本以及隨著資本一起來投資的、研發的高技術人才也非常重視。
如此綜合,有側重地來看,才能真正把握新加坡發展的原因,也才能提煉出新加坡真正值得學習的經驗,而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或者被某些新加坡專家所推介的自以為是「核心原因」的經驗所帶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