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人均薪金有4100美元(5566新元),馬來西亞人均薪金僅有804美元(1091新元),相差近五倍。(Mr Money TV YouTube)
作者 鄭智浩
新馬兩國分家大半個世紀,長堤兩岸風景民情如故,但彼此卻朝著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前行。
多年汲汲營營奮鬥下,新加坡率先衝破桎梏,實現經濟騰飛,成為亞洲為數不多的已開發國家之一。
馬來西亞雖也持續保有增長勢頭,但礙於社會體制和政治環境波瀾起伏,政策不時朝令夕改,發展之路難免磕磕絆絆。
一晃眼56年過去,新馬之間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又有哪些因素促使新加坡如此成功,將馬來西亞遠遠甩在後頭?
一名馬國視頻博主Mr Money日前通過親身經歷現身說法,將新馬的差異歸納成以下三點:
人材培養
公務員薪金
住房政策
這個在9月22日上傳、標題為《馬來西亞VS新加坡,為什麼我們這樣落後?》(Malaysia VS Singapore, why are we so BEHIND?)的YouTube視頻,意外戳中新馬網民的心窩。視頻至今已獲逾22萬次觀看次數,收穫3000多則留言。 許多網民認為他給出的論點有理有據,貼近小市民的心聲。也有人在留言區大談個人見解,並希望彼此融合各家所長,在時下困局中砥礪前行。
人材培養
這名視頻博主說,新加坡缺少天然資源,因此不得不把精力都挹注在建設和培養國家人材上。其中最能達至成效的方法,就是在教育方面下功夫。
他指出,新加坡政府為完善教育體系花了不少錢,平均每名國人可獲1600美元(2171新元)的資助;反觀馬來西亞,人均只獲得500美元(678新元)的教育費用。
「比起馬來西亞,新加坡在教育上花了將近多三倍的費用。」
據新加坡統計局數據顯示,教育部2020財政年度的預算為126億3000萬新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7%。

新加坡小學。(海峽時報)
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每年也致力於招攬全國最優秀的畢業生,提供專業教師資格培訓,好好教育下一代。Mr Money說,馬來西亞教育體系相比之下就顯得非常「低劣」(shitty),教職人員良莠不齊,學生很難得到良好教育。
Mr Money透露,他曾在求學路上遇到不怎麼會說英語的「英語老師」,還有對科學不感興趣的「科學老師」。一些師範學院的畢業生,表面看來受過教育專業訓練,實則是誤打誤撞被錄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幹嘛。
「長此以往,只會培養出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我相信學生將從好的教育中獲益良多,這也會對他們未來的經濟成就,產生深遠的影響。」

馬來西亞國民型小學。(路透社)
公務員薪金
新加坡政府機構一貫奉行「高薪養廉」的作風,冀望給予公務員優渥薪金和福利來杜絕貪污腐敗的歪風。這位博主引述已故建國總理李光耀的話說:
「若你給出的是花生,就只能招到猴子。(If you pay peanuts, you get monkeys)」
意思淺淺,如果「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只支付給公務員微薄的薪水,這些手握決策能力的官員肯定會想方設法,從別處「圈錢」。而政府也招攬不到優秀人材投身公共服務領域。
「我相信,如果普通公務員的薪金得到提升,我們(馬來西亞)將吸引更多優秀的人選。」

(新加坡警察部隊面簿)
他還搬出數據說,吉隆坡警官平均月薪最多只有1500令吉(487新元),反觀新加坡的初階警察,每個月至少都能領到3000新元的俸祿。
孰優孰劣,一看便知。
據非官方統計,吉隆坡人均每月生活開支大約為3262令吉(1060新元),新加坡人均每月生活開支則落在1400新元左右。同為「人民保姆」,吉隆坡警官的薪水根本不夠支付開銷。
「我們(馬來西亞)確實有一些政府職位,比如部長等,開出特別好的薪酬。但遺憾的是,大部分具有高辦事效率、做著艱苦任務的公務員,往往卻沒能得到足夠的薪水。」
他認為,高薪確實能夠養廉,公務員能吃飽穿暖,腦袋自然不會有「斂財」的念頭。
住房政策
Mr Money說,新加坡的另一大優勢,是隨處可見的政府組屋。
新加坡政府當年在創造經濟奇蹟的同時,也不忘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把住房自有率推高至91%,成為全球不少國家的典範。
其中,有高達八成居民住在政府組屋內,新加坡人也普遍滿意組屋區的建設和安排。

新加坡紅山一帶的組屋。(海峽時報)
這位博主說,新加坡之所以花那麼多心力,將組屋及周遭設施建造完備,其中脫離不了一個重大因素,那就是:重塑社會結構。
從經濟角度來看,建屋局會將不同但相近房型(例如兩房式和三房式、三房式和四房式)的組屋毗鄰而建,拉近社會經濟距離。
這樣一來,來自不同背景的居民能夠住在同個區內彼此關照,而不是任由富人或窮人各自分化擇地而居。
再者,新加坡建屋局也規定每一座組屋都必須滿足種族配額(ethnic quota),鼓勵多元種族一起生活。加上鄰里建有學校、雜貨店、醫院、健身房等公共設施,各族孩童從小就玩在一塊,並以「新加坡人」的身份自豪。

孩童在遊樂場玩樂。(SQFT Architects)
看回馬來西亞。
由於國情不同,大部分有經濟能力的馬國人都選擇購買有地住宅,不大會住在印象中狹小、髒亂、規劃得一團糟的政府組屋內,更別提能實現硬性規定的種族配額制度。
「要(學新加坡)做同樣的事情並不容易。因為我們(馬來西亞)自小都生活在不同的地區,我們也無法控制鄰居是誰。不過作為一個馬來西亞人,我一直都希望我的孩子有馬來西亞精神。」
他認為,有融入多元種族社群的機會,一定要把握。

(海峽時報)
怎麼樣?蟻粉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嗎?
新馬本就一衣帶水,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兩國有時難免在一些「大課題」上小打小鬧,卻不妨礙兩地人民相互聯通,維繫緊密感情。
紅螞蟻認為,獲得盛讚不驕傲,得到批評也要虛心接納。從來沒有誰比誰更好。
就像這位網民所說:
「我是一名新加坡人,但我想要馬來西亞也像新加坡這般成功。理論上,馬來西亞的資源遠超新加坡,有潛力在經濟上趕過新加坡。我已故的父親是馬來西亞人,母親是新加坡人,我能看到兩國的差異和難處。我們還有許多可以相互學習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