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產品和其他產品一個很大區別為漣漪效應,在真正應用的過程中不斷學習,來滿足應用中產生的新需求。AI產品有嘗鮮用戶和發燒友不為效益而使用,隨著第一批用戶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回流數據,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學習提升產品性能,進而吸引更多的用戶使用,這個擴散的過程使得產品不斷被完善,最終產品效果達到絕大部分用戶的需求。
認知智能主要有兩大應用方向,第一是交互式智能,因為語言具備了語言知識,泛百科、邏輯推理的能力。第二是通過文字學習大量知識形成專家系統。只不過這種專家系統以前是用rule base,後來變成統計模型,現在演變為ChatGPT。目前ChatGPT仍存在一些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其外延問題有:
1)ChatGPT難以習得常識,很多常識不是用書本體現的,其不等於知識。
2)缺少從原始數據中自主發現新知識的能力。智力發展的有兩個驅動為生存和好奇心,這兩個因素不斷平衡才能向前演進。
3)人類具有自我意識,抽象和聯想的能力,而該能力並不能創造出來的。
4)情感。並不是學會了最複雜的圍棋就能夠把生物的所有智能都學會,邏輯是不成立的。現在的神經網絡架構再放大,可能再放大1萬倍還是沒有。
同時還有內涵問題:
1)ChatGPT在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上,目前不具備任何傾向性,其表現出來的傾向性是由於其學習的文本等數據中內容和知識的導向,通過監督性精細化的學習調整來實現的。
2)ChatGPT很難自主判斷所給出的答案是否正確,這就是「幻覺」效應。雖然可以通過參數的調整和技術的進步使大模型的「幻覺」比例下降,但無法保證「幻覺」會完全消失。這就意味著在人類認知智能所包含的語言理解、知識表達、邏輯推理和最終決策整個鏈條上,生成式大模型無法獨立做出準確的決策。所以應該把決策鏈條上的前面三項交給人工智慧來輔助,而最終決策牢牢掌握在人類自己手裡面。
3、成為商業生態系統的keystone

一般而言,大多數公司都想做大做強,那麼1000億美金市值的公司當之不愧會是大家的追求目標。那要怎麼才能做到1,000億美金市值公司呢?這就涉及到商業生態系統的分析,任何一個公司都屬於一個商業生態系統,可以分為ICT商業生態和傳統消費生態。不同類型的商業生態系統下適用不同的邏輯。比如基礎設施需要凱恩斯的計劃經濟,而服務業則是在約翰的自由市場經濟下發展得更好。
很簡單,成為商業生態系統裡面的控制核心,即keystone就能夠達成目標。公司市值取決於所在商業生態系統中的位置,以及所在商業生態系統有多大。像微軟、Intel在PC生態,蘋果在移動網際網路生態,谷歌在搜索廣告生態及美孚之於石油生態,都是處於主導地位,其中intel、谷歌、微軟、apple是靠技術創新成為keystone的。因而初創企業是通過破壞式創新,從而擁有顛覆現有產業鏈的能力,換言之,這亦是範式轉移所帶來的轉變。
回顧一下推動人類商業生態系統範式轉移的三條科技主線。這三條主線分別是:能源與動力,材料與製造,信息通訊與智能,不難發現隨著技術的演變,轉移周期越來越快,其中信息通訊與智能這條主線疊代速度最快。這也是受益於商業的本質,為消費和消費品提供給消費者,消費和消費品廠商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閉環是信息通訊智能化關鍵點。就廣播電視電話時代而言,為了讓消費者知曉產品,廠商會投其所好通過在收音機、電視做廣告,同時消費者收到廣告後用有線電話反饋,因而此時的keystone是美國廣播公司(ABC)、福克斯電視台、AT&T。PC到網際網路時代則隨著新的硬體PC推出,windows,GUI,瀏覽器和網頁,網頁成為交流媒介, keystone是微軟、英特爾,雅虎。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則是從PC轉移手機,App成為流量入口,從而手機公司寡頭化嚴重,其通過手機APP預裝、APP Store有著流量分發的作用。
過去的幾次範式轉移,硬體從收音機、電視機、電話變成PC、手機。數字計算機的出現帶來了作業系統交互,至此交互從GUI轉至touchUI。交互的流量分發使得信息消費和信息消費品的出現。這期間傳統的消費/消費品廠商仍然存在,但向消費者提供產品及服務的方式得以重構,從實體變為虛擬APP網頁等,這就是整個商業生態系統的範式轉移。
4、AIoT時代的商業生態系統範式轉移
那麼人工智慧會怎麼帶來商業生態系統的範式轉移呢?
也就是AIoT時代,隨著元宇宙概念的提及,出現智能體與非智能體,通訊與交互、沉浸式體驗這三個概念。對此ToC方面,未來消費者會有AI Agent跟隨來提供個性化服務,了解消費者個體的喜好,基於自然交互以智能硬體為載體的雲端終端一體化的產品。對應消費品廠商則會有AI Expert來助力做品牌、市場等運營模式的轉變。

因而傳統消費和消費品廠商一定從信息化系統升級為智能化升級,但是作業系統的交互介面、流量分發會不會產生新的東西,也就是整個生態範式轉移的結果會怎麼樣現在還不能確定,但一定會在將來20年里發生。且未來十年我們可以看到三個東西,也是ICT商業生態里最核心的三個東西:「軟硬體一體化設備」,「網際網路軟體及服務」,「基礎設施」。
ToB方面,之前很多公司擔心大模型會不會替代房地產、法律、醫藥這些專業行業,這是沒有必要的,只要公司獨特創始人認知、方法論價值觀這些核心的體系以及自有的品牌、客戶等,可以將大模型當作985、211大學生,僅有書本上的知識儲備但沒有實踐,不了解行業內的一些規則。因而,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將其私有化部署,將其應用在自有的體系內,並確保該系統能夠不斷提升智能化就足夠。
5、新型創業公司路在何方
為什麼有的創業公司做了幾十億的收入估值還不高,而為什麼有的創業公司只有幾億的收入估值卻很高?
關鍵在於是否具備創新品類、品牌定位和占領心智。創新某品類的品牌擁有最高包容度,吸引願為此支付高昂費用的用戶,從而占領心智和品類定義。比如一提及smartphone、smart car,就能想到iPhone、特斯拉為例。
真正的核心科技創新企業需要在核心技術上做到世界一流,通過技術創新獲利,並堅持不懈再投入創新,造福全人類。
1)從技術、產業、商業全方位創新,特別要注重核心技術創新。網際網路時代阿里巴巴通過商業模式創新,騰訊是產品應用創新、微創新的典型。中國大陸在核心技術系統創新上,兩彈一星、航天航空、航母這些領域有人才和能力,但亦是民營企業所不能承付的領域。

2)科學家和企業家的結合,組建包括科學家、產品經理、系統工程師、軟體架構師等在內的創新團隊。這在美國創業相對容易因為他們有共創文化,而在中國創業需要個人為全才。因而中國在科創企業孵化上要幫助創業者,需要開導認知,給予方法論的指導,以及在組織上提供支持。
3)商業化思維和持續研發思維並重,抓住當前技術和應用契機。
4)把握企業發展時機,不能錯過技術爆炸帶來的產業機遇點。技術爆炸產生產業化的時間點不以任何個人和公司意志為轉移,而是以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時間點為轉移的。不要錯過時間窗口,一旦錯過即使後期投入100倍的代價也做不出來。
5)建立正交的商業生態體系,不同公司開放協作共贏。每一個公司都有自己的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彼此正交的不同公司需要並能夠建立緊密的合作。在新的生態下,知識、經驗、數據、利益的分享變得更加重要,通過混合的方式建立新生態下的共贏合作是成功的關鍵。
最後,我認為我們可能正在進入「後人工智慧時代」,可能生成式大模型會帶來整個人類教育體系根本性的方向變化。當前教育過於強調ChatGPT擅長的能力即語言知識、泛百科、邏輯推理能力,而非想像力、創新力等。我們應加強對兒童創新能力的培養,使人類保持在發現新知識方面的長期優勢。而K12教育應該培養孩子使用最先進的人工智慧系統(包括生成式大模型和具身智能)來完成複雜創新工作的整體能力,而不是應試教育僅看答卷的分數。
總結:
商業生態系統的範式轉移將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和時代,這改變的不僅僅是商業,而是整個人類社會。我沒有那麼悲觀,也沒有那麼樂觀,但我相信我們需要態度和能力。
「科技企業的全球布局」圓桌討論

圓桌論壇上,天際科技資本分享了人民幣及美元基金應對海內外市場考驗的不同策略。2018-2019年海外資本市場極其低迷,天際判斷這是中國高科技供應鏈在世界範圍崛起的機會,迅速設立人民幣基金並布局投資了超過25家硬科技企業,多家細分賽道龍頭。2022年海內外資本市場更加低迷,國內疫情封控嚴重,天際主動選擇走出去,攜手十幾家被投企業的創始人在東南亞/中東/美國尋找發展壯大的商機,堅定地把投資範圍延展到受益於中國科技供應鏈的全球應用機會。
胡郁博士也與來自新加坡企業INNOWAVE TECH的徐勁松先生就企業家創業精神、各自企業在全球化擴張戰略及對團隊的培養等方面進行了充分的交流。
特別聲明:本公眾號的觀點、分析及預測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任何機構立場,也不構成對閱讀者的投資建議。本公眾號發布的信息僅供專業投資者使用;非專業投資者擅自使用本公眾號信息進行投資,本公眾號不對任何人使用此全部或部分內容的行為或由此而引致的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未經本公眾號事先書面許可,任何人不得將此報告或其任何部分以任何形式進行派發、複製、轉載或發布,或對公眾號內容進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刪節或修改。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文章原載於微信公眾號天際科技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