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財經媒體《華爾街日報》已將其亞洲總部從香港搬遷至新加坡,同時將其在亞洲的業務重心也隨之轉移。
據法新社消息,該報總編輯Emma Tucker在5月2日的周四向員工發出內部通知,提到《華爾街日報》將其亞洲業務重心從香港搬遷到新加坡。

圖源:ST
Tucker在通知中提到,新加坡將成為《華爾街日報》新商業、金融和經濟團隊的大本營,負責報道包括中國股市、房地產市場、電動汽車等在內的新聞。
據香港《明報》報道,部分香港的新聞工作人員將被調派到新加坡或其他亞洲地區,但有多名駐港記者和編輯被裁退,裁員人數超過了香港駐站團隊規模的一半,導致該報在香港的駐站人員數量將降至個位數。
以嚴格的傳播法而聞名的新加坡
新加坡以其嚴格的媒體法律和對國外勢力介入國內政治的高度敏感而著稱。《華爾街日報》在1987年就遭遇了這樣的問題,當時新加坡政府未能完全刊登其對一篇關於本地股票市場文章的回應,並因此將《華爾街日報》亞洲版的發行量縮減至僅400份。其他幾家知名出版物,如《國際先驅論壇報》、《經濟學人》和《時代》雜誌,也曾面臨過類似的限制。

圖源:CNA
考慮到這一歷史背景,西方媒體公司在新加坡開展業務時,往往表現的十分謹慎,它們的新聞編輯和評論方式與新加坡的立場存在衝突,即外國人,包括外國媒體,不應參與新加坡國內政治,這是新加坡國民的專權。
儘管外國出版物在國際讀者中享有出版自由,但一旦它們針對新加坡問題發表評論,尤其是針對當地居民時,就可能被視為干預國內政治,這是新加坡《報紙和印刷機法》所不容許的。
新加坡法律和內政部長尚穆根上個月對《經濟學人》一篇文章進行了公開批評,表面了當地政府對媒體監管的持續警惕。雖然官方沒有採取任何法律行動,但部長對雜誌關於領導層更迭評論的尖銳指責,無疑給新聞界敲響了警鐘。
《華爾街日報》為什麼選擇新加坡?
新加坡一直在努力保持一種微妙的平衡,旨在打造一個對商業和人才具有吸引力的環境,同時防止不必要的外部干擾。對於包括媒體在內的外國公司,新加坡既表現出歡迎的態度,又通過監管法律來保持警惕。

圖源:CNA
對於外國媒體在新加坡的駐紮,當局視其為一種寶貴的資產,它不僅提供了宣傳的機會,同時也讓這個城市國家能夠吸引那些崇尚新聞自由的知名媒體人。
這一點從歷史角度來看並未改變。1990年,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在香港外國記者俱樂部演講時提到,香港為外籍記者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地方,讓他們能夠在一種優越自信的氛圍中觀察和評論亞洲事務。他說:「在東京、首爾、台北、馬尼拉、曼谷、吉隆坡或雅加達等其他城市,外籍人士無法享受到同樣的舒適環境。」
如果李光耀的觀點正確,那麼新加坡也不應被排除在外。到了1997年,新加坡的形象可能與它所塑造的那種有序但缺乏活力、高效但沉悶且專制的形象有所不同。
這種宣傳策略是三十多年前提出的,而《華爾街日報》選擇在新加坡設立機構似乎是對新加坡這種策略的又一次肯定,儘管這一肯定來得有些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