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新加坡人理解的小販中心(Hawker Centre,也稱熟食中心)是由政府出資興建的室外開放式飲食集中地,一般不設有冷氣設施,但有風扇。小販中心以東南亞風味熟食和飲品為主,一般建於組屋或交通樞紐附近,可以理解為規範化的大排檔。
新加坡的小販中心是這個國家獨特的飲食文化和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小販中心的興起和發展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以下是一些關鍵因素:
一、小販飲食文化的興起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交融的國家,自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30年代,英殖民政府基於錫礦、橡膠種植業和港口貿易的巨大勞力需求,從中國、印度與印尼引進大量客工,為了解決這些客工日常的飲食需求,街頭小販便出現於這個時期。當時,大部分小販在家鄉本就是經營飲食業,因此售賣的都是正宗的家鄉原味美食,這也就是為什麼時至今日新加坡的小販中心飲食風味仍然以中國南方、印度和印尼馬來風味為主的原因。
街頭小販販賣的美食價格低廉,深受廣大客工歡迎。但是隨處叫賣和擺攤的小販在客觀上也對新加坡的市容市貌產生了負面影響,新加坡的炎熱天氣下,如何保證居民飲食的乾淨衛生,維持新加坡整體環境的整潔,也成為當局政府需要考慮的問題。
20世紀初,英殖民政府開始著手處理街頭小販的問題,於1903年立法要求街頭小販向華民政務司署登記。為了避免影響市容,及考慮到環境健康與衛生問題,街頭小販於1908年被要求遷往後巷營業,不允許在五腳基和大街上擺攤。與此同時,市政委員會也提出設立「小販聚點」(Shelters for hawkers)的構想。此構想被認為是今日小販中心的雛形。

二、小販中心的初步興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殖民政府採納了小販聚點經營的建議,並於1921年至1935年間先後在水車路(Kreta Ayer)、人民公園(People’s Park)、卡尼街(Carnie Street)、奎因街(Queen Street)、馬里士他路(Balestier Road)和林大頭路(Lim Tua Tow Road)設立小販聚點。初期的小販聚點設施簡單,只具備了簡單的屋頂以供下雨時營業,以及自來水供應製作餐飲使用而已。這幾處小販聚點只能容納不到400名小販,而當時新加坡島經營飲食的小販有近萬人,大部分小販仍然只能在街頭販賣。
二戰後,新加坡經濟復甦緩慢,許多失業者投入小販行列,使聚點不足的情況加劇。儘管中峇魯(Tiong Bahru)、黃埔(Whampoa)、紅山(Red Hill)、劍橋路(Cambridge Road)和濱海藝術中心(Esplanade)等地新增了聚點,依然無法解決問題,直到獨立後的1972年,情況才逐步獲得改善。環境部的小販中心建設與小販搬遷計劃,14年內共建設了108座小販中心,成功讓所有小販盡數搬遷。新加坡獨立後的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需要為大量工人提供便捷、經濟的餐飲服務。小販中心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的特點滿足了這一需求。
2020年12月6日,新加坡小販文化成為新加坡歷史上首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中的項目。目前,新加坡國內共有114座小販中心。若將計劃新建的20座小販中心算入其中,平均每5.4平方公里就有1座,遍布全島的小販中心是新加坡國民和遊客尋找平價美食的必去之處。
三、現代小販中心的特色和規範管理

新加坡政府歷來重視食品安全和環境衛生,通過建立小販中心,政府能夠更好地監管食品衛生,確保公眾健康。同時,政府也通過提供補貼和優惠政策,鼓勵小販中心的發展。目前新加坡的小販中心由新加坡國家環境局主導管理。
在新加坡的城鎮規劃中,小販中心通常是鄰里中心、鎮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由開發商或物業方進行集中經營與管理,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小販中心提供的食物種類豐富,價格親民,滿足了不同社會階層的飲食需求。新加坡居民普遍的人均月收入中位數在3000新幣左右,而小販中心提供的一餐飲食一般價格在6-8新幣,因此無論是忙碌的上班族還是學生,在小販中心進餐都是經濟實惠、方便快捷的選擇。

新加坡的小販文化和小販食品的普及,催生並造就了一些飲食品牌,一些當地知名的餐飲集團就是從經營小販飲食起家的。有一些知名的小販飲食攤位更是取得了國際化的影響力,被列入諸如米其林飲食指南之類的美食推薦名單中。
小販中心的小販們通常擁有自己的小攤位,通過代代相傳的方式,保持了食物的傳統製作方法和風味。在保持傳統的同時,許多小販中心也在創新,引入現代化的設施和管理方式,如電子支付、食品追溯系統等,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
在新加坡人的心中,小販文化是成長的一部分,人們甚至會以小販中心作為某個地區的地標。小販文化申遺成功後,更多的人開始關注這個文化,新加坡政府希望能把小販文化推展到國際舞台上,成為一張新加坡的文化名片。新加坡政府也希望外國遊客把逛小販中心列為觀光行程之一,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新加坡的小販中心是該國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它們的存在不僅滿足了居民的日常需求,也成為了新加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隨著時間的推移,小販中心將繼續在新加坡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