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將人民無力承擔房屋的矛頭指向國家銀行,國行將問題指向發展商,市場分析人士一針見血指出,馬來西亞人民負擔不起房屋,歸根究底是人民的收入成長步伐跟不上生活水平的上漲速度!
分析界指出,人民收入不高,真正的核心問題在於整體人民的生產力,未有跟上時代發展腳步所致。因為馬來西亞正處於尷尬過渡期,正從工業製造時代轉型至數位及高價值生產力的產業階段,如研發(R&D)。
民主及經濟事務研究中心(IDEAS)總執行長旺賽夫在回應媒體《中國報》電郵時指出:「政府已沒有能力再持續為國人提供房屋補貼,我們應該要認清事實的真相。」
政府已經無力再補貼

「如果我們現在硬是強迫政府提供超出能力範圍內的補貼,馬來西亞未來將需要承受更高的預算赤字,這筆債務將是由我們的孩子及孫子來償還。提供補貼在政治上或許很受歡迎,但長遠來看,它在財政上是一項不負責任的行為。」
研究、諮詢和技術中心(CREATE)總執行長黃穎欣也說:「政府實際已為人民提供許多補貼,政府興建更多可負擔房屋已是非常好的舉措。但政府不該一味布施,謹慎管理好國家財政才是更重要的。」
旺賽夫直言:「國人無法負擔房價背後真正的原因,是國人收入根本跟不上生活成本、房價上漲的步伐,這是政府真正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整個經濟結構上的問題。」
「我們若不對症下藥,只是一味處理眼前所見的問題,真正的大問題它依然存在。」
先談生存再談買房

黃穎欣反問,擁有自己的房子真的那麼重要嗎?
她認為現今許多亞洲人必須先有車、有房才能結婚的觀念應該被糾正。
「何不換個角度,最重要是先有瓦遮頭,政府推出的先租後買方案,未嘗不是項好的解決辦法。」
「畢竟按優先次序,年輕人首要目標是拼事業,只有在確保自己能夠在大城市生存下來,能夠維持生活,再來談買房。」
她說,其實不只我國,全球許多國家及城市如北京、上海、日本、香港及首爾等,這些城市的年輕人都買不起房子。
根據國家銀行「房屋觀察網」(www.housingwatch.my)資料,我國房價相比其他國家其實來得低,我國房價中值是家庭年收入的4.4倍,反觀香港是19倍、北京是14.5倍。
未能應付新時代工作

旺賽夫指出,我國仍未能創造出一個無需仰賴政聯公司(GLC),一個真正由私人界主導驅動經濟的環境。
「我們整個監管環境仍然不夠簡化,以為大馬在吸引高價值投資者上創造優勢,而且我們沒有足夠的人才儲備,來應付當前21世紀的工作。」
他解釋,上述這些都是提高國人收入水平急需解決的問題,當以上都處理好後,房屋負擔問題自然可以迎刃而解,屆時就會有更多人有能力買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