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來,香港在二戰後接收了大量內地的知識分子和電影專業人才,奠定了良好的電影工業基礎。
1949後,香港吸納了很多上海的優秀人才,有電影業的,有音樂界的,人力資本比新加坡優勢大很多。在早期新加坡還未獨立時,左翼勢力很強大,電影業也不例外,外加冷戰影響,當時的新加坡總督積極引進香港的電影,港式電影不帶政治色彩,增強了香港電影在新馬一代的影響力。
1950年代,日本囊括香港、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尼與泰國為成員,推動建立東南亞製片人聯盟、舉辦「東南亞電影節」、以香港為出口日本電影到新馬的跳板。香港電影有了很好的基礎支持。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之後,娛樂產業更是依靠著大陸的巨大市場和充足資本,得到了加速發展。
二來,不管是地理位置,還是政治文化意義,香港都比新加坡更靠近大中華文化圈的核心,在東南亞的華人電影市場上,香港產的電影更符合人們心中「正統中華文化」形象,這一點新加坡先天不足,出品的電影在市場上很難獲得廣泛認同。
電影這種文化產業的終極形態,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或者強大的國家實力,是無法支撐起來的,新加坡孤懸海外,小國寡民,周圍全是弱勢文化國家,無從吸取養分,很難發展電影業。
香港武俠電影「教父」張徹曾有結論,說一個地區的電影工業發不發達,只要看它的造星能力就知道了,如果明星多,電影工業就發達,造不出星了,說明電影工業不行了。

從香港電影的興衰史可以很明顯看出來,這是個很高明的見解。也解釋了為什麼新加坡沒有香港明星多,因為它的的電影工業不行。
但是近年來,香港娛樂產業也逐漸式微,遠沒有了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繁榮景象。大華語圈的文化輸出中心開始向中國大陸轉移。因為香港作為一個小島,不具備長期和崛起的大陸競爭的條件,不過這是後話了。
總體來看,新加坡的娛樂產業雖然算不上發達,卻也處於一個較為健康的狀態。新加坡本土對於華語圈和英語圈娛樂文化的接納度都很高,也很好地彌補了本地娛樂土壤貧瘠的不足。
但是,我們還是期待著新加坡這個充滿人文關懷的國度,未來能夠創作出更多好的文藝作品,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
資料來源:
1. 新浪娛樂:新加坡明星地標探訪
2. 新加坡文獻館:新加坡電影發展過程坎坷
3. 每日頭條:為何新加坡的娛樂業遠不如香港發達?
4. 獅城新聞:新加坡演藝圈要完?拿大獎的全是這些你認識的老臘肉
5. 知乎:新加坡和香港一樣小,為什麼新加坡的明星沒有香港多?
6. 8世界:焦點 | 停擺中的全球電影業
7. 維基百科:張徹
8. 維基百科: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對電影業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