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冠病毒」還沒有進入新加坡開始,新加坡政府早已經密切關注,做了各項措施準備。但從境內第一個確診病例出現至2月2日總共確診18例,新加坡政府的防範措施每日步步升級;從只有中國人去買口罩,戴口罩被投來異樣眼光,到現在買口罩能看到各個種族的民眾排隊,人多的公共場所越來越多的人戴上口罩。全島各種口罩限購、口罩脫銷。


平價超市UNITY藥房口罩限購,排著幾十人的長隊,並且很快售罄。

屈臣氏藥房也暫無存貨。

ABC到貨一批普通醫用口罩現場搶購火爆。
二 政府目前對戴口罩的建議 新加坡政府調集軍隊連夜分貨,2月1日開始給公民家庭發放普通外科口罩,每個家庭4個。(據網友消息,PR和工作簽證也可以領取,只要帶上IC和地址證明即可。)

政府口罩分裝現場。

政府口罩派發現場。


照片來自Alex.C
這兩天各種途徑買不到口罩的人,終於領到4個口罩了,仿佛獲得了四張護身符。
領到口罩的同時也收到一張宣傳單,分別用四種語言寫著:「如果您沒有生病,請不要戴口罩。什麼情況下才需要口罩?發燒咳嗽或流鼻涕&生病未愈。」
那麼問題來了,戴口罩OR不戴口罩?這是一個問題!

這是目前NUHS(新加坡國立大學健康系統)的建議:只在您覺得不舒服了的時候戴。

這是目前聯合早報的建議
三 戴口罩的意義
不少小夥伴表示看完之後更迷惑了,一方面看著國內報道病毒來勢洶洶,一方面看見新加坡政府的宣傳口徑都是:沒有生病不用戴口罩。
其實這裡有個悖論,雖然健康人不需要戴口罩,但是前提是傳染源必須戴口罩。如果病人或者攜帶者不戴口罩,怎麼辦?
有人在沒有發病,沒有症狀的潛伏期不戴口罩出門會怎麼樣呢?
所以,核心問題不是讓健康人不戴口罩,而是如何讓該戴口罩的人趕緊戴!
好在新加坡現在的確診的18病例都是輸入型病例,還沒有一例屬於本地社區「人傳人」傳染,昨天和今天連續兩天沒有增加確診病例(2月2日至2月3日)。
雖然從1月14號之後14天之內從中國入境新加坡之後都要求自我隔離,但是只有高危群體有採取強制措施,還有有一部分,全靠自覺。如果這一部分人有人在潛伏期內不戴口罩出門,可能就有傳染的危險。而且在政府隔離令宣布之前這部分人的接觸都已經產生。
所以,現在在新加坡到底需不需要戴口罩呢?大家應該保持理智、獨立思考、理性判斷。政府這樣宣傳一方面是對自己的防護措施有信心,還有可能是從國家視角希望把緊缺的口罩資源留給最需要的人吧!
當然,勤洗手勤通風,勤換洗,少去人多聚集的地方,個人和家庭的衛生也同時注意,不然光戴口罩的防護作用也有限。
四 如有疑似症狀怎麼辦?
重點來了,如果出現發熱等疑似症狀應該怎麼辦?
近日看見網上有網友求助,家裡有人發燒,不敢去醫院看病。可能是怕被隔離,可能是怕在新加坡承擔不起高昂的醫藥費?
首先,所有疑似和確診病例新加坡政府都會承擔全部醫藥費。不論是新加坡公民還是外國人。所以錢的事情不必擔心。
其次,什麼樣的情況才能被列為疑似病例等待確診呢?不是所有感冒發燒都會被列為疑似,需要醫生的初步判斷與篩查。接觸史目前是最重要的判斷依據,就是看你14天之內有沒有去過中國,特別是武漢及周邊,有沒有在14天之內與疑似或確診患者有過密切接觸。接著還要做一系列檢查對症才能被列為疑似,列為疑似才需要等待確診。
符合以下臨床症狀和接觸史的病人,才會被考慮為疑似病例。
1.出現肺炎症狀,或者出現嚴重呼吸道感染合併呼吸困難 以及起病前14天內曾去過中國大陸
2.任何急性呼吸系統症狀 以及起病前14天內曾去過湖北省,或者曾去過任何中國大陸醫院,或者與新冠狀病毒患者有過密切接觸。
密切接觸的定義:
- 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的醫療工作者,照顧患者的家庭成員或者其他有過類似接觸史的人員;
- 任何與患者共同居住過的人員或者任何拜訪過患者的人員 (只在中國大陸的機場過境轉機,不視為前往過中國大陸。)
如果出現症狀,並初步判斷自己疑似,最好的辦法是打電話去診所或者醫院,說明自己的情況,聽取醫生的建議。如果防護不到位,乘坐公共運輸自行去診所或者醫院排隊看病,那就太危險了。情況危急可以直接打電話叫救護車並說明情況。
如果沒有接觸史,感覺自己只是普通的感冒發燒,也請戴好口罩,做好防護,儘量步行或自己開車,去診所或醫院就診。
保護好自己,也保護好別人,保護好大家努力維護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