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繁榮是奇蹟——小國寡民,礦產資源匱乏——1960年的新加坡,人均GDP僅428美元。

60年代的新加坡河
1959至1991年,李光耀任總理。
1991年人均GDP達14504美元,年化增長率為12%,新加坡昂首挺胸邁入了富裕已開發國家行列。2013年,新加坡人均GDP達55979美元,1991-2013年年化增長率為6.3%,這期間經歷了1997年東南亞經濟危機與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

短短几十年的時間,事事未雨綢繆的開國總理李光耀先生,在把美好的經濟成果呈現給國人的當兒,也深思熟慮地遺留了可貴的精神資產和可持續發展策略。
未雨綢繆造就今日新加坡
新加坡人自稱本國為小島、小國家、小紅點。由於國小人少,礦產資源匱乏,新加坡的發展資源幾乎完全依賴外來供應。
比如飲用水,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簽訂了長期購水合同,但隨著合同期限的臨近,為防止對方合同期後要價過高或發生斷水事件,新加坡 一直在利用高科技尋求新的水源。
一是建大壩切斷河與海的混流以防止海水倒灌而蓄水;
二是在全國建起收集雨水的蓄水池,並草化荒坡聚水;
三是建起四個污水處 理廠,經凈化後變成可飲用的新水。
經過自身的努力,即使將來外部水供應中斷也能自給自足。
再比如填海,新加坡原來國土面積只有600多平 方公里,李光耀先生執政後,預見到新加坡必將會有飛躍發展,那麼土地資源肯定會成為發展的瓶頸,所以一直以來從國外購買沙石填海,國土面積擴大到今天的水 平,為新加坡經濟騰飛起到有力的支撐。

從這兩個事例可以看出,新加坡人正是有這種由李光耀先生傳承下來的未雨綢繆的理念,而且政府不斷灌輸全民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新加坡的各項 發展才走在了世界各國前列。
政府一直在提高國家儲備金的數額
新加坡財政部長王瑞傑在去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曾透露:
將在2021年至2025年之間,即下屆政府任期內,將消費稅從目前的7%調高至9%。消費稅的調高勢在必行,只不過還未決定具體的時間點,有可能是2021年初推出,也可能到了2025年才實行。這個被部分議員描述為「不受歡迎的」的消費稅調高,絕對不會像西海岸集選區議員胡美霞所建議的,儘量延遲推出。
消費稅的增加向來是個敏感的民生課題,畢竟沒有誰願意為同樣的商品多掏口袋裡的錢。新加坡政府每年都有財政盈餘,消費稅的最終去向是成為政府儲備金。

許多民眾都無法理解,新加坡政府儲備金一年比一年豐厚可觀,況且「財神爺」王瑞傑自己也在財政預算案中透露,本屆政府過去三年來累積了約191億元的財政盈餘。既然有那麼大筆的「儲蓄」,為何不拿出來用,只一味地靠增加稅收來提高國家收入?這麼做似乎不合理也不得民心。
國家儲備金是經濟未雨綢繆的大招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9年的經濟展望隨著全球貿易關係的緊張而變得不明朗。作為一個每年「身家」值5000億新元、卻又沒有天然資源的彈丸小國,新加坡的儲備金就是我們用於防身的厚實「防彈衣」,在經濟危機時起到維穩經濟的作用,幫助人民度過難關。
王瑞傑說,新加坡過往面對經濟危機時,都是採用儲備金來度過難關。
「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我們的累計儲蓄允許我們從當年的儲備金撥出165億新元,來資助205億新元的振興配套,相等於配套的四分三是從當年的儲備金撥出,其餘的才動用較早的儲備金。2017年,為協助建築業度過周期難關,政府也讓總額約14億新元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提前在2017和2018財政年完成。」
這種在經濟上未雨綢繆的策略,正是李光耀先生一直強調的。

深入淺出談國家儲備金
李光耀
很少人把自己的資產消耗掉。他們都保住甚至擴充他們的資產,只花費來自資產的收入。他們未雨綢繆,要保住資產,將來留給子孫。
財長王瑞傑1997年成為內閣資政李光耀的首席私人秘書,傳承他未雨綢繆的國家儲備金策略順理成章。

政府儲備金帶來的回報
大家別誤會國家儲備金就是像守財奴一樣一味的存而不花。
事實上,每年的財政盈餘都會納入政府儲備金用於投資的部分,用來賺取凈投資回報貢獻(Net Investment Returns Contributions,NIRC)。這個概念和賺取「銀行利率」十分類似。
國家儲備凈投資回報貢獻
(NIRC)
財長王瑞傑也透露說,
「今時今日,凈投資回報貢獻已經成為我國總收入的最大貢獻者,比任何一項稅收都還要龐大。如果我們沒有凈投資回報貢獻,僅僅靠稅收,就必須將個人所得稅調高一倍,甚至將消費稅調高一倍,才能達到同等收入。但即使我們那麼做了,也依然無法籌到同等收入,因為凈投資回報貢獻目前已經是最大的板塊,將其他板塊增加一倍,還是無法達到同等收入額。」
聽明白了嗎?財長是想告訴大家,儲備金是用來未雨綢繆的,別輕易打儲備金的主意。
政府儲備金對新加坡的發展舉足輕重,那麼這麼一大筆資金是如何管理的呢?
新加坡的儲備金管理
新加坡的儲備管理有多個目標、它是由多個機構管理,最重要的是它由多代人努力累積而成的。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長孟文能昨日(3月13日)在倫敦一個國家資產與債務管理會議上發表演講,闡述了管理新加坡儲備的方方面面。他認為,這最終是要讓世世代代的新加坡人受惠。

新加坡的儲備是由金管局、新加坡政府投資機構和淡馬錫控股三個機構在管理。
三個管理機構各司其職
金管局所管理的約3000億美元外匯儲備,它是世界第11高的國家外匯儲備。外匯儲備是投資於安全和流動性高的外國資產,是最保守的投資。
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則是專業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新加坡超過1000億美元的國家儲備,投資于海外各地多元化的風險較高的資產組合,要求較好的長期回報。
淡馬錫控股是政府擁有的投資公司,負責在國內外企業的股權投資,總額超過2000億美元,其中超過四分之一是投資在新加坡。
新加坡的這些儲備有三個目標:
一、在危機時提供緩衝、提供投資收入;
二、為政府常年預算提供部分融資;
三、維持市場對新加坡基於匯率的貨幣政策的信心。
在談到如何管理由金管局負責的外匯儲備這一塊,孟文能提到,首先是要管理風險。外匯儲備的規模要足以作為緩衝,應付巨大和突然的資金外流,可能影響市場、對新加坡匯率和宏觀經濟穩定信心時的需要。必要時,金管局就會捍衛新元擊退投機者的攻擊。
金管局也須平衡資產分配,以取得良好的長期回報。金管局用外匯儲備進行的投資,比多數中央銀行更加多元化——在地理分布(主要是發達經濟體的投資級債券)、資產組別(現金、債券和股票)、以及貨幣(約四分之三是美元、歐元和英鎊,並以美元為主)。

時刻清醒的憂患意識,未雨綢繆的政府策略,促使新加坡舉國上下奮發圖強,從一個發展中國家晉升為一個富裕發達的國家,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國家之一,而這種為子孫後代謀福利的國家儲備金長遠規劃,將為新加坡帶來強勁的可持續發展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