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今年10月,本地共有1491起逃付公共運輸車資的個案。(海峽時報)
作者 王震宇
紅螞蟻昨天在一篇探討公共運輸系統的文章中提及,下月起,本地地鐵和巴士車資將小幅調高。
本地的公共運輸車資雖然處於可負擔水平,依然有一小部分貪小便宜的乘客,在乘搭公共運輸時曾經逃付車資。
根據公共運輸理事會定義,「逃付車資」的定義是:
不繳付車資、少付車資,以及濫用不能轉讓的優惠卡(concession card)。
理事會最新的數據揭露:
今年首10個月,本地共有1491起逃付公共運輸車資的個案,與過去兩年同比增加超過三成。
然而,今年的個案只占2019年同期的38%;當年首10個月就有3903起個逃付車資案、全年有4564起。
理事會也指出,大部分個案都發生在巴士上。

交通稽查員負責在公交上突擊檢查,揪出「偷吃」車資的乘客。(聯合早報檔案照)
為了遏制這種行為,公共運輸稽查員(public transport officials)會定期檢票,巴士車長也會確保乘客支付正確車資。
理事會也籲請乘客在目睹他人逃付車資時,主動向當局舉報並提供詳情。
逃付車資未必逃得過巴士車長「法眼」
上個月,一名巴士車長就錄製了一段視頻上載至TikTok,揭發本地一些乘客欺詐車資的行為。
這段視頻事後已被撤下,但這名車長當時接受本地媒體訪問時曾說,巴士車長在乘客上車時,都能透過車資電子設備(fare console),清楚知道每個人使用哪一種車資卡。
巴士駕駛座旁的一台機器,會顯示各種符號。當乘客觸卡時,他所支付的車資將會使相應的符號出現在機器熒幕上。
此外,名為巴士車資卡驗證器(bus card validator)的設備,也會在乘客使用優惠卡觸碰時,發出兩次「嗶」的聲音。
也就是說,巴士車長可憑觸卡聲,辨認乘客使用的車資卡類型,因此要揪出不符合年齡資格卻還冒用優惠卡的乘客(如成人使用小孩的優惠卡),並非難事。

巴士車長可透過車資電子設備,以及車資卡驗證器,辨別每名乘客使用哪一種車資卡。(Land Transport Guru)
這類逃付車資的行為其實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尤其是在尖峰時段,企圖瞞天過海的乘客就會選擇在人潮擁擠時段,通過混在人群中逃避觸卡的方式擠上巴士。
在新加坡,逃付車資是違例的。
根據公共運輸理事會網站資料,若乘客未付車資、上車或下車時未觸卡、不符資格卻冒用優惠卡、使用無效的車資卡(支付不足或濫用不可被轉讓的車資卡),一律都會被罰款50新元。
所以啦,曾經萌生歪念的乘客,應三思而行,實在沒必要為了少付幾角錢,付出更慘痛的代價。
德士和私召車逃付車資個案逐年下滑

陸路交通管理局去年調查了96起德士及私召車乘客逃付車資的個案。(海峽時報)
除了公共運輸,一小部分搭乘德士或私召車的乘客,也會走漏洞搭霸王車。
今年9月,一名私召車司機就投函《海峽時報》,他在今年首九個月,就遇到了四起乘客逃付車資的個案。

(海峽時報)
10月初,交通部長易華仁在一篇國會書面答覆中指出,陸路交通管理局去年調查了96起德士及私召車乘客逃付車資的個案。
過去三年,個案數量有下滑的趨勢——2020年有104起、2019年則有164起。
易華仁說:
「作為對照,本地每日約有60萬德士及私召車趟次。這意味著,在所有的趟次中,0.00005%或相等於每200萬趟次中有一起逃付車資的案件。」
易華仁也透露,從2017年至2021年的逃付車資個案中,約六成的車資獲追討回。
雖然德士和私召車的霸王車乘客人數,比起公交少許多,但被逮到的話,後果更為嚴重:
逃付車資的初犯者,可被罰款多達1000元;重犯者可面對六個月的監刑,或被罰款多達2000元。
霸王車事件,其他國家也有……

紐約市地鐵。(法新社)
實際上,許多國家都有乘客逃付車資的問題。
2020年的數據顯示,紐約市的交通管理局預計,逃付車資的人占了巴士乘客量的約18.6%,以及地鐵乘客量的約5.7%。
在智利首都聖地亞哥,智利政府公布的數據反映出,當地有史以來記錄到的最高逃付車資率為34.6%。
另一方面,匈牙利還曾在2021年展開一項調查,詢問公眾「有沒有曾經在沒購買車票的情況下乘搭公交」。
數據分析機構Statista網站上的調查結果顯示,約28%的乘客坦承,他們經常或在少數的情況下逃付車資,另有53%的乘客聲稱,他們從未搭霸王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