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謀盛贈給四哥炯軒的照片(圖源:林炯軒家族)
林謀盛少將(1909-1944)出生於福建南安後埔,1925年南來星洲。其父著名建築商林路於1929年去世,正在香港大學讀書的林謀盛,中斷學業返回新加坡奔喪。他繼承家業經商成功,積極參與星馬華社抗日活動,1942年初匆匆逃離新加坡,1944年6月29日犧牲於怡保日軍監獄。
目前對於林謀盛生平的論述,大多集中在他領導136部隊抗日的經歷,以及逃難時寫下的日記,鮮少論及避難前他在新加坡的經歷。1942年日本占據新加坡前,林謀盛是星馬華社冉冉升起的新星,被選為華社兩大機構——中華總商會和福建會館的董事,擔任福建會館教育科主任,也是星洲華僑建築公會的創辦人。林謀盛最早出現在華文報紙新聞中是1935年9月14日出席華人互助會董事常會,為這個新組織徵集會員。同年10月,他作為福安餅乾有限公司的代表人,參加國貨展覽推銷大會,展銷的產品是雲龍牌餅乾。不難看出,年僅26歲的林謀盛已主掌家族事務,開始活躍於華社團體。
早期新馬華社領導層以商人為主體,林謀盛同樣是作為成功商人進入社團。他究竟是如何成為領袖人物?為星馬華社做過怎樣的貢獻?由於本地華社組織的檔案記錄大多在日據時期損毀,筆者通過收集整理早期華英新聞報道,梳理二戰前林謀盛在本地的社會活動,展示他的個性特徵與領導能力。
組織領導華人勞工
林路作為星洲建築業鉅商,他所承包興建的建築至今留存。1920年代他轉向實業投資,開設有福山磚廠、鼎山磚廠、福安餅乾廠等,1929年臨終前設立福安有限公司,將家族資產轉入這個股份公司。林謀盛於1937年加入福建會館時,最早效力於建設股,時任主任為柯進來,其他股員包括何衍品、林拱河、劉牡丹等,皆為星洲建築業鉅子。1938年本地佛教徒在光明山普覺寺舉行舍利法會超度抗戰陣亡將士,林謀盛受委託申請場地建築執照,福安磚廠捐助3000塊磚。1941年中華總商會為修理會所成立專門小組,林謀盛與楊惺華受委任負責審查投票及監督建築。從林謀盛受華社所委託的工作來看,福安有限公司在林路過世後仍承接建築工程業務,他因此累積相當豐富的建築業經驗。

▲1930年代末林謀盛在實龍崗上段Palm Grove Avenue興建的宅邸(圖源:林大琛家族)
林謀盛在建築業的威望與地位亦體現在其創辦的星洲華僑建築公會。1938年1月15日,他在開幕典禮上闡述了公會設立的目的:「一、對外團結,共謀社會福利;二、聯絡僑眾感情,提高同業合作精神,增進業務發展。」這位年僅29歲的建築商被推舉為首屆正總理,劉鎮、謝瑞德為副總理,林拱河為正司理,司徒德為副司理,王溪水為財政,查帳員為黃蘇池,評議員為楊溢麟、曾雲瓦、楊惺華、傅河水、莊有文、張瑞記、趙士炳、黃培元。1939年星洲華僑建築公會在處理工友薪資與福利等問題時,林謀盛代表公會與其他種族建築商協作,同時代表資方與工友對話。該公會成立「星華籌賑祖國難民大會建築界分會」時,林謀盛等人被推舉為常務委員組織領導捐款工作,建築公會是他堅實的群眾基礎。

▲位於尼路的前星洲華僑建築公會
林謀盛熟悉建築界勞工並擅於組織調遣工人,成為華社強有力的年輕領袖。1938年初馬來亞龍運鐵礦華工集體離職事件,顯示其在組織工人運動上的卓越能力。龍運鐵礦是馬來亞最大的鐵礦,由日本國營礦務公司經營,礦產豐富且品質高,開採的鐵礦均運到日本。抗日戰爭爆發後,中華總商會成立「救濟龍運鐵山工人委員會」,林謀盛、王吉士、胡少炎、莊惠泉、黃奕歡等受委任勸說該礦2000多位華工集體離職,試圖遏制日本人的鐵礦開採。離職之後的龍運華工及其眷屬南來新加坡,華社為此展開大規模募款活動,以救濟他們的生活,亦資助他們返鄉或是介紹職業,福建會館籌得4萬多叻幣。主席陳嘉庚全權委託林謀盛負責辦理一切事宜,他經手大筆費用,調動人脈資源協助安置龍運工友,其血緣團體林氏大宗祠九龍堂曾用來接待工友住宿。
1941年12月8日日軍進攻馬來亞,英國殖民政府緊急招募勞工以協助戰時救濟及設置防禦工事,中華總商會成立的「星華救濟會」擔負交通、救濟、勞工、宣傳等工作。林謀盛作為交通組長,並代為招募勞工,每天動員三、四千勞工在軍港、機場、兵營各處為軍部服務,勞工每日工資除了由中華總商會代付,林謀盛與胡少炎分別墊付2000元和2500元。1949年中華總商會要求英國殖民政府清償戰爭欠款時,林謀盛的墊款得以歸還給其夫人。這筆清償款中的1萬元後捐獻給林烈士謀盛紀念委員會,作為修築墓地和紀念塔的費用。
提升僑校師資待遇
出生於中國,林謀盛接受過傳統華文教育,少年時期在鼓浪嶼英華書院接受英文教育,1925年南來進入萊佛士書院,1927年考入香港大學商科,是華英雙語俱佳的人才,在加入福建會館後,其學識經歷為閩僑教育貢獻良多。林謀盛參與捐助的僑校不多,主要是振東學校、中正中學、工商補習學校。然而,他於1939年擔任福建會館教育科主任後,關注華校教師的薪酬和素質,促成福建會館直轄三校——道南學校、愛同學校、崇福女校的師資改革,確保了本地華僑師資水平的提升。
20世紀初新加坡華校教師薪酬待遇不高,面臨人才流失問題。1939年6月,備受師生愛戴的道南學校校長潘國渠(潘受)萌生去意,該校教職員召開緊急會議,致函福建會館主席和教育科主任請求挽留潘校長。林謀盛遂領導教育科討論提高教職員資格和改善待遇,指出歐美各國以教育為立國之本,不僅嚴選教職員,亦給予優渥待遇。他們對本地教職員每月生活費展開調查評估,指出現行薪酬待遇存在的問題,8月教育科擬定6條議案,根據教職員職務等級與工作內容規定相應薪酬,確定教職員資格及相關福利等,9月這些議案獲得福建會館執委會批准。
目前林謀盛留下的文字記錄不多,主要是逃離新加坡前後所寫的英文日記,以及寫給妻子顏珠娘的英文訣別信。筆者在本地報刊上查獲兩篇林謀盛發表的文章,顯示其華英雙語寫作能力,以及他擅於運用媒體為華社發聲。1937年11月6日,他投書《海峽時報》,以不卑不亢的語氣指出英文讀者對於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基金(The China Relief Fund)的誤解,澄清華社為募款設有專門委員會,並獲得政府批准,所得捐款持續不斷匯往國民政府,華文報紙每天都有版面刊登捐款人與金額。
1938年盧溝橋事變紀念日,林謀盛在《南洋商報》發表題為「負起艱巨奔赴光明前程,建國紀念日感言」的千字文,顯示出他對於時事的洞察與雄辯的氣質。他以犀利的筆鋒論述抗日戰爭的光明前途,指出日本侵略擴張所面臨的問題,由於戰爭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日本面臨經濟大衰退與國內反戰情緒,身在海外的華僑應為祖國而戰,不僅提供經濟上的援助,更要精誠團結抵制日貨。
流星般璀璨的一生
林謀盛的子女在回憶父親時曾談到他喜愛音樂與攝影,其17弟亦提及他喜歡養金魚,林謀盛對於文化藝術的喜愛體現在積極參與組織以文藝表演籌賑的活動。1939年1月成立的「新加坡閩僑各會館演劇籌賑委員會」,集合安溪、同安、南安、永定、興安、福清、詔安、漳州、晉江、惠安、金門、福州、東山、禾山、永春、龍岩等16間會館,組織大規模演劇籌賑,主任為林慶年,林謀盛為監票。他們於該月21日和22日在皇宮戲院舉行兩場表演,與一般的籌款演出不同的是,除了專業演員的表演,許多閩籍僑領粉墨登場義演,包括林慶年、黃素雲、林謀盛、胡少炎、莊惠泉等。皇宮戲院1300多人的座位座無虛席,籌得叻幣3萬7000餘元,打破南洋有史以來演劇籌賑成績紀錄,在這場閩僑盛會中,長相清俊身材高挑的林謀盛飾演何仙姑。
同年林謀盛還參與組織星華籌振會主辦的「南洋商報新國民日報滇緬公路影展」、「書畫聯合籌振展覽會」、「徐悲鴻教授作品展覽會」、「翁占秋先生畫展」等。值得一提的是,林路家族與徐悲鴻好友黃曼士關係密切,曾邀請徐悲鴻為林路繪製畫像。1939年1月徐悲鴻抵達新加坡,居住在黃曼士家中,林謀盛與四哥炯軒、九哥竹軒在南天酒樓設宴歡迎,出席賓客達30多人。席間策劃組織徐悲鴻畫展籌賑,後由中華總商會成立「星華籌賑祖國難民大會主辦徐悲鴻教授作品展覽委員會」,林謀盛被推舉為委員之一。徐悲鴻畫展在本地轟動一時,籌得1萬多叻幣的捐款。

▲林謀盛與徐悲鴻合影,推測攝於1939年(圖源:網際網路)
1929年林路去世後,林謀盛中斷學業返回新加坡,逐步接手家族生意及社交網絡,與顏珠娘結婚生育7個孩子,還有9個尚未成年的弟妹,龐大的家族需要他的照顧。然而,他對於南洋華僑生存狀態與中國事務的關注,在華社高漲的愛國熱情推動下加入社團組織,他的領導能力在一系列的社會活動得以展示,成為星馬罕見的青年華僑領袖。林謀盛的日記也顯示,這位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富家子,坦然接受顛沛流離的艱難生活。精通華英雙語的他,學識開闊,有著堅強的意志,被中英兩國政府選定為136部隊馬來亞區的領導,在接受諜報訓練後潛回馬來亞從事地下抗日工作。林謀盛從一介書生商人成長為一名戰士,最終為馬來亞獻出年輕的生命,身後獲國民政府追認為陸軍少將,短暫的一生如流星般璀璨。
(作者為ON-LAB創辦人兼主持人、本刊編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