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大創傷中心主任拉伊· 梅農(Raj Menon,左)客座助理教授和孟加拉籍客工禮薩·穆罕默德·薩利姆(Rezaa Mohammad Salim)在印度孟買的醫院。禮薩在那裡接受腸移植手術。(圖:國立大學醫院)
「過去六年在醫院度過的這些日子,最想念的當然是我遠在孟加拉的家人。」
現年30歲的孟加拉籍客工禮薩·穆罕默德·薩利姆(Rezaa Mohammad Salim)在2016年遭遇一場嚴重的工傷意外。當時在一家船廠工作的他,整個人被夾在起重機和鐵管之間,導致他的腹部被嚴重擠壓,大腸幾乎被攪碎,大量內出血。事故發生後,他被送往國立大學醫院搶救,沒想到這一入住就是六年。
當時負責搶救他的,是國大創傷中心主任拉伊· 梅農(Raj Menon)客座助理教授。後者受訪時說,當時禮薩的情況非常不樂觀,他的首要工作是為禮薩止血,以及把攪碎的腸子接回。
「我們成功為他止血,也接回血肉模糊的腸子,但是後來我們發現,他的腸子無法正常蠕動和運作。」
因此,禮薩只能通過從靜脈注射以及插鼻胃管攝取營養。無法再正常吃飯的他,感到十分彷徨無助。

國大創傷中心主任拉伊· 梅農(前)客座助理教授和禮薩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圖:國立大學醫院)
去年才做腸移植手術
身為獨生子,禮薩是家中唯一的經濟支柱。意外的發生也意味著他無法工作,這讓他無比擔憂。
慶幸的是,禮薩獲得僱主、本地政府機構和義工團體的幫助和鼓勵,讓他有堅持下去的勇氣。
過去六年,禮薩一直在國大醫院修養和治療。拉伊客座助理教授說,腸移植手術在新加坡十分罕見,因此院方不斷協助他與其他國家的醫療機構接洽,看看是否能為他安排進行腸移植手術。
去年4月,院方成功在印度孟買找到了一家願意為禮薩進行腸移植手術的醫療機構。禮薩在拉伊的陪同下飛往印度並接受了手術。五個月後他康復出院,回到孟加拉與家人團聚。
他接受媒體越洋訪問,憶述意外發生後的心情時,還是不禁落淚。

禮薩(右)已回到家鄉孟加拉,他康復良好能和表兄弟一起騎摩托車。(圖:國立大學醫院)
國大醫院設立創傷中心
像禮薩的個案雖然罕見,但本地有不少像他一樣因意外受到創傷的案例。
根據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提供的數據,國大醫院每年處理1300個嚴重和危急的創傷病例,其中包括140起工傷事故和70起兒童創傷事故。
為提高效率,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宣布成立國立大學創傷中心(National University Centre for Trauma)。
創傷中心引入了創傷代碼(Code Trauma);這是一種超急性反應代碼,可將患者從急診科轉移到手術室的時間縮短一半。
另外,國大醫院也成立了一站式服務的多學科創傷診所,為多發傷患提供聯合諮詢和治療。這樣一來,傷患就無需與不同醫療專業人員多次會面。
關注弱勢群體
國大創傷中心將以兒童、年長者和客工為外展和教育的優先對象,包括到學校、社區和工地舉辦講座,以提高安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