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有很多新移民
生活在新加坡
心中總是有些 忐忑

「新加坡這麼小的土地
以後還能有發展嗎
以後還能裝的下越來越多人嗎?」
「在新加坡養老
是不是特別不好?」
「老齡化這麼嚴重了
新加坡以後能開的出來養老金嗎?」

這也難怪了
畢竟,咱是從地大物博
物產豐富的家鄉而來!
也難免有著這樣那樣的疑慮
然而,最近新加坡卻
放了句「狠話」
「不債留子孫
不欠缺土地」
這短短兩句話可謂
霸氣側漏,信息量超級大
說到,真的能做到嗎?
新加坡許下承諾
Singapore
上周末,貿工部長陳振聲在
出席SG75比賽的頒獎典禮時
語出驚人
他說,新加坡政府對下一代的承諾有二
不債留子孫,不欠缺土地

圖源:Ryan James
這麼霸氣一句話
不僅直擊新移民心中疑慮
也讓人敬佩新加坡政府
勇於承諾的勇氣
他信心滿滿地表示
「有了資源和土地
沒有什麼能阻擋新加發光發亮」

圖源:聯合早報
我想,大家的第一反應
妥妥地就是不敢相信
畢竟......
不留債子孫有多難?
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美國,世界強國之一
那都是做不到的
在美國,他們現在
花的每5元中
有1元是用來償還
上一代的債務
美國的國家債務總額
已經達到了大約22.5萬億美元
就連美國教育基金會也刊文
如此龐大的債務
總會有到期和需要償還的一天
今後該怎麼辦?
這個網站也指出:
「美國的政客們卻始終猶豫不決
坐視麻煩變得越來越大」

推廣

/ 相比之下 /
新加坡花的每5元
有1元竟是
來自上一代
隨著社會老齡化
新加坡政府更會確保
金額比1元多
在人口老齡化嚴重的亞洲
新加坡首當其衝
攜老扶幼的大環境下
能做到「不留債子孫」實屬不易

圖源:海峽時報
不欠缺土地有多難?
如果說不留債子孫還能使點勁
這不欠缺土地聽起來
確實有點魔幻
畢竟,新加坡小島,城市國家
僅僅721平方公里
卻裝下了561萬人
13397個新加坡 =中國

已然是全球人口密度第二高
在2013年發布的《人口白皮書》中表明
10年後,人口會多出100萬
現在,6年過去了
新加坡人口從531萬
已經變成了561萬

/ 相比之下 /
新加坡不擁擠
人均綠地多
擁房率超過90%
有著全球最低公共住房房價之一
先別對不堵車不擁擠吐槽
這只是相對來說
畢竟,在人口密度高的國家
有可能是下面這等景象

*一趟開往孟加拉的列車
想像力,曾經造就了新加坡
聽起來有點魔幻的承諾
卻一一在努力兌現
所以陳振聲才直言:
「有了資源和土地
沒有什麼能阻擋新加坡發光發亮
唯一能阻止我們前進的
是當我們缺乏團結
凝聚力和想像力」

「新加坡,從不以當前這一代的成就去定義成功,成功是由下一代的表現去定義……建國一代和立國一代建造了我們今天享有的一切。
這個彈丸小國從一開始
就不被人看好
然而正是「敢想敢做敢為天下先」
才造就了今天的新加坡
從機場,濱海灣
聖淘沙到地鐵到組屋
這一切,都還要進一步發展



新加坡的領導者也好
島民也好,都需要
不斷思考新加坡的
下一步是什麼,並提前作規劃
外部有不少國際壓力
前方也有挑戰
因此,無論如何
都必須為未來做好準備

新加坡未來
Future
其實,很多新移民
沒有經歷過曾經的從無到有
那怎麼想像未來幾何
「不債留子孫,不欠缺土地」
如何兌現承諾
未來的新加坡又是什麼樣?
我們一同展望
「老天賞飯吃」

新加坡從前的發展
可謂是占盡了天時地利
說白了就是「老天賞飯吃」
地理位置
地處馬六甲海峽
這裡,被稱為是東南亞的「十字路口」
扼守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
這裡是世界上最主要的
能源和貿易海上通路之一
世界上1/4的 貿易和
能源份額從這裡經過

沒有自然災害
新加坡從馬來亞聯邦分離出來後
趕上了經濟發達的新浪潮
南洋小島沒有地震,颱風
沒有海嘯和山洪等自然災害
占盡一片風平浪靜的
「風水寶地」

土地利用率高
香港地區,其實位置也非常不錯
仗著位置好,新加坡合香港
兩地都發展成了亞洲
乃至世界金融和航運中心之一
但是香港山多平地少
全港地區700多萬人口
擠在這25%能開發的土地上
新加坡,全島可都是平地

(大海啊都是水,香港啊都是山)
然而,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
在蘇伊士運河開通前
東南亞的主要港口
位於當時巴達維亞港口(雅加達)
但這條新航道開通後
新加坡卻因此得以發展
巴達維亞港口就此衰落
那麼,未來的馬六甲海峽呢?
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

是的,未來極地冰帽融化後
船隻也可能更換航道
減少使用馬六甲海峽
「歷史上,沒有任何事能打包票
我們必須想得長遠
如果貨物不到馬六甲海峽
我們就前往貨物會在的地方
如果能這麼做
就能讓這個小紅點繼續發光發亮」

靠天吃飯不長久
有沒有資源和土地
都要靠長遠計劃
新加坡說起在規劃這事兒上
一向就是早早的規劃,穩穩的執行
曾有位來新三個月
專門研究新加坡房子的香港學者
就表示新加坡重科學
總是尋找最適當的做法
而且,不斷的審核
不停的改良,反饋,修正,進步!
「以人為本非常令人感動」

人本+長遠規劃
是新加坡成功的關鍵
尊重人們生活過程中使用效果
不斷進行反饋和修正
首先,是多層次規劃體系
5-10年一展望
5年一修訂
50年一規劃

《新加坡財政預算》
《城市發展總藍圖草案》
《新加坡智慧國家2025計劃》
《零廢棄無垃圾總藍圖》
《交通總藍圖》等等一系列規劃
早已寫下小島未來
新加坡未來什麼樣?
我們放眼看北京規劃
一眼看不到邊的外擴和發展
周邊區域,隨手拿出來一個昌平區
都快比新加坡大了一倍
規划起來,那都是10公里起跳的

在看新加坡左右擴充
那靠的只能是一鏟一鍬
圍海造田的往外擴
規划起來,頂多1公里起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