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古連街過境優先通道(TPC)
新加坡將開闢更多的步行和自行車專用路徑形成網絡。一個新的專項詳細規劃和控制計劃已經制定。

未來南北交通通道的過境優先通道(TPC)
自動駕駛車輛(Autonomous Vehicles,AVs)可以大大提高公共運輸系統的可達性和連通性。現有的AV試驗在緯一科技園、NUS科學園、Sentosa、NTU和Jurong Island進行。

本規劃也十分重視貨物運輸系統。一個精心設計的城市物流系統對於新加坡這樣一個高度城市化的城市至關重要。它通過在正確的地點和時間向人們和企業運送貨物來維持城市的運轉。如果這個系統是有效的,那麼所需的資源就會減少,在道路上行駛的車輛就會減少,從而使這個城市更適合居住和可持續發展。
新加坡建立儲物櫃聯盟,即可以由各種遞送公司訪問的包裹儲物櫃的網絡。包裹被更有效地傳送到靠近家庭和MRT站點的集成點,方便消費者可以方便獲取。

5.一個可持續和韌性的未來城市
新加坡是一個處處充滿活力和機遇的城市,但在發展的同時,它也面臨著新的挑戰。
新加坡必須準備好應對氣候變化對城市生活的影響。到2100年,新加坡的氣溫預計將上升1.4°C至4.6°C,海平面可能上升1米。暴雨事件的強度和頻率也可能增加,反之,旱季可能變得更乾燥。
在沿海適應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制定保護新加坡海岸的長期戰略,並採取了若干措施。其中一些策略包括:防洪堤、土堆、護堤、水閘和泵站。
為加強糧食安全而採取的一項關鍵戰略是促進「本地種植」的一籃子系列計劃,減少新加坡對糧食進口的依賴。目標是建立生產能力和產量,到2030年實現本地生產滿足全國30%的需求。為了在優化土地的同時實現「30 by 30」的目標,天鮮農場(Sky Greens)等現代高科技農場正越來越多地採用創新技術來加強生產。

天空綠色有限公司開發的垂直生長系統
隨著城市發展,未來的規劃和基礎設施投資有助於滿足其日益增長的需求。新加坡正在探索新的想法,以閉合資源循環系統,減少資源消耗。確保供水的持續投資和創新,將通過「新加坡四大水喉」國家戰略計劃,即集水區水、進口水、新生水、淡化水等,確保多樣化、可持續的供水。
新加坡的土地可能有限,但採用創新戰略將有助於優化空間,以滿足我們日益增長的需求,例如,在地下放置230 kV變電站可騰出3公頃以上的土地用於其他用途。
為了更好地規劃地下空間,提出了一種新的地下空間詳細控制方案(SDCP)。SDCP目前有3個重點區域-濱海灣、裕廊創新區和Punggol數字區。隨著時間的推移,該計劃將擴展到新加坡的其他地區。
新加坡加入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承諾到2030年將排放強度降低到2005年的36%,具體做法是:減少能源使用,提高能效,並轉向可再生能源和更清潔的燃料。

登加水庫太陽能板@新加坡國家水務局
新加坡努力邁向零浪費,通過採用循環方法,可以在產品生命結束時對資源進行回收和再利用,從而減少資源消耗和產生廢物。
從戰略上講,土地循環利用為振興我們日益增多的城市提供了機會。例如,重新安置港口,為大南部濱水區讓路,使濱水區得以開放,為新用途讓路。

新加坡最早的總體規劃編制於1958年,由1959年規劃法令確立為法定規劃,規定每五年重新編制一次。1990年規劃法令修訂的時候,法律授權市區重建局編制規劃的權力以及開發管制、收取發展費的權力,市區重建局將開發指導規劃、舊物保留和城市設計都融合到總體規劃中,形成了完整一體的規劃體系。本次總體規劃的上一版規劃是2014年總體規劃,上層次規劃是2013年概念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