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 率 攀 升
Interest Rate Hikes
低息貸款的時代似乎已走入歷史。過去十年來,購房者和屋主一直享有低利率貸款。自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發達經濟體的中央銀行,為了刺激經濟增長,刻意維持很低甚至接近零的利率。當利率開始於2019年攀升之際,2020 年全球爆發冠病疫情,擾亂了當時持續加息的勢頭。
就目前情況而言,市場共識似乎認為,利率將進一步攀升。最近幾周,就有不少銀行重新修訂了自家提供的固定利率配套,部分貸款利率在截稿時已逼近或超過3%。
博納研究與編輯部向財務規劃公司星融的執行長謝詔全,進一步了解他對利率前景的看法,以及加息會對購房者和屋主所帶來的借貸影響。

1 為什麼利率會在這個時候上調?
由於全球通脹居高不下,以美聯儲為首的多家央行正調高利率。在美國,通貨膨脹率在 2022 年 5 月達到了8.6%,這是自 1982 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通脹加速的部分原因,是受供應推動與需求驅動的影響。中國冠病清零政策導致的周期性大規模封鎖,及目前仍持續不斷的俄烏衝突,進一步加劇了供應鏈擔憂。同時,隨著更多國家採取果斷措施應對冠病疫情,多個經濟體重新開放,刺激了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供應緊縮和需求復甦的交匯,加劇了全球通貨膨脹。
為了控制過度通脹,美聯儲正在提高利率來與之抗衡。2022 年 6 月,美聯儲加快了緊縮周期,加息 0.75%,目標是將通貨膨脹率控制在 2%。這與現在的情況相去甚遠。因此,隨著美聯儲努力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市場加息預計會變得更頻繁。
2 高利率對消費者和企業會有哪些影響?
利率與經濟增長往往呈反比關係。簡而言之,當利率較低時,家庭和公司可能會提高花費並增加投資,這將有助於提高生產力,並刺激經濟增長。
相反,當利率上升時,消費者可能會變得更加謹慎,並改變消費習慣;企業也可能選擇延遲擴張計劃,保留一些儲備流動資金來未雨綢繆。因此,高利率對經濟不利,因為它會增加借貸成本。如果消費者和企業支出急劇下降,這進而可能會引發經濟衰退。此外,過高的利率可能對屋主造成嚴重影響,尤其是那些房貸數額高的屋主。

3 您對今年下半年和2023年的利率預測是多少? 購房者每月付款次數會多出幾次?
新加坡利率配套可分為SORA掛鉤配套及固定利率配套。SORA是指新元隔夜利率(Singapore Overnight Rate Average),它是新加坡多家銀行之間在上午 8 點至下午 6 點 15 分期間,所有借貸交易的實際平均利率。這個數字是銀行用來擬定各種貸款類型的利率。
我們預計,SORA 將在美聯儲加息時上升,但上調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多數普遍預測認為美聯儲將加息,2022 年底可能會超過 3.5%。如果這種情況出現,SORA掛鉤配套(也就是SORA 加上銀行成本價)將超過 3%。與此同時,一個為期三年的固定利率房貸利息已高達 3.08%。
如下圖所示,借款人從銀行獲得 S$900,000 的貸款,當借款利率躍升至 3.50% 時,每個月需償還的房貸數額將從之前 2.75% 的S$4,152 ,上升至 S$4,506。

來源:博納研究
4 利率不斷上漲,購房者在為房屋融資時,該如何從固定利率配套或浮動利率配套中,做出選擇?關鍵考慮因素有哪些?
雖然目前市面上的 SORA掛鉤配套仍有吸引力,但它或將緊隨美聯儲的行動,而迅速增加。當前的固定利率反映了房貸利率的未來發展走向。我會建議屋主選擇固定利率配套(三年期限),因為 2023 年的利率可能會繼續攀升。此外,選擇固定利率配套,在利率固定的那幾年內,購房者每個月需償還的房貸數額會有更多確定因素,財務規劃會比較輕鬆。
房貸是一個長期的債務負擔,購房者應確保他們能夠輕鬆償還貸款,並且有多餘的資金,能用來儲蓄和應急。在決定該為買房子承擔多少債務時,應把工作保障、收入穩定性、現有債務責任和日常支出納入考量。
至於組屋購房者,他們還可以查看自己是否符合相關條件,去申請建屋局組屋優惠貸款。這一貸款的優惠利率,設定在當前公積金普通戶頭(CPF Ordinary Account)利率加0.1%。截稿前,建屋局優惠貸款的利率為每年 2.60%。



5 除了住房,利率上升對個人理財和投資有什麼影響?
經濟蓬勃發展,利率上升屬正常現象,特別是當我們在全球金融危機後,一直處在利率非常低的環境中。利率上升未必是件壞事。事實上,確保增長的可持續性,及維持穩定的通貨膨脹率至關重要。
正如第一題中所提到的,全球不確定因素,使市場情緒不安。另一方面,如果中國局勢和俄羅斯/烏克蘭危機能夠解決,急劇上升的通貨膨脹就能受到控制,進而不會導致過度的加息。
無論您是屋主還是股票投資者,都需要保持冷靜,並專注在基本面上,例如:
謹慎的財務規劃
購房者在借房貸時,需要符合總債務償還比率框架(TDSR),為他們的融資進行信貸評估及償還房貸做壓力測試
您需要投資才能戰勝通貨膨脹,否則財富將被通脹侵蝕




每一次的危機都能帶來機會。
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謹慎理財, 並仔細留意潛在投資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