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加坡本地金牌製作人一生製作200多部影視作品,過程喜憂參半,竟然還發生了這麼多靈異事件。讓我們一起看回顧加利谷山的過往吧~ 本文出自世界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回望加利谷山》一書。
·蔡萱 Chua Swan
友人傳來一段網上短片,內容是加利谷山電視台關門搬遷的視頻。我人生中最美好精彩的27年是在那裡度過的,雖然工作費神費力,嘗盡酸甜苦辣,但一切歷歷在目,至今難忘。
南洋大學畢業後,1970年我赴日本進修電視製作課程。1972年上山,加入電視台工作,至1999年辭職下山,這期間公司名字換改好幾次,從RTS,SBC,TCS 到Mediacorp。我從助導做起,後來升任導演,監製,最後任製作經理。
70年代電視節目產量很少,那時是黑白播出,製作費很低,節目也比較粗糙。那時我歸屬綜合節目組,在當時什麼類型節目都要製作,我拍過雜誌節目《合家共賞》,體育節目《體壇動態》,藝術性節目《藝術欣賞》,還拍過西洋交響樂團,以及華樂團演奏。
我拍過的現場直播節目有《多多博彩》,我也製作過地方戲曲,如潮州戲、福建戲、廣東戲和海南大戲。當時布景簡陋,道具也簡單,曾經發生過這麼一幕:拍戲需要一籃雞蛋,道具組為了省錢,只給十幾粒桌球充數。在拍攝現場,手提雞蛋的演員不小心跌倒,假雞蛋彈跳落地,引起大家哄堂大笑。
我當時的同事有蕭之滄、郭元寶和李明芬等人,上司為林興導。蕭之滄是《聲寶之夜》的主持人,名氣很大,聽說只要在信封寫上他的名字,不用寫地址,信也會交到他手上。李明芬是我南洋大學的師姐,剛進電視台時我得到她許多幫忙。她製作過不少兒童電視劇,如《家在大巴窯》,那時決不會想到後來她會成為一位被人尊重的傳道牧師。

1972年7月蔡萱(左二) 在一個烹飪節目的錄製現場。

1975年3月《歌樂爭輝》製作團隊在第四攝影棚留影。左三是蔡萱。

1975年12月製作團隊與演出者在第四攝影棚留影。左一是蔡萱。
我製作過的綜藝節目有《花月良宵》《弦歌麗影》,當時的主持人是張瑋和愛麗,表演藝人有林竹君、麗莎、紫玲、櫻花、凌霄、凌雲、朱咪咪和張小英等人。諧星有王沙和野峰,他們很受觀眾的喜歡,後來新加坡推行講華語運動,他們少了方言表演,趣味性減低不少。那時也禁止方言歌曲,結果只唱方言歌曲的藝人不能上電視。此外,男藝人如果頭髮太長也不能上節目,我曾逼著凌霄戴上短假髮來表演。
海外藝人多數是來「海燕歌劇院」或夜總會登台的港台歌星,上過我的節目的有羅文、葉麗儀、青山、凌峰和楊小萍。我還拍過李亞萍的外景,那時她還沒有嫁給余天,更沒想到後來余天會參加政治,變成民進黨的議員。
到了80年代,戲劇處大事發展,從香港請來大批專才。由梁立人領導戲劇處, 創作了當時極有口碑的《霧鎖南洋》。創作組由程潔茵領導,製作組由江龍領導,化妝組有陳國雄,其他如導演、布景、設計和剪輯等職位也請了不少人,一時製作水準大大提升,製作費也增加了不少。

加利谷山上的舊街景。

1984年蔡萱(手握文件夾)在指導攝像師劉福根如何拍攝諧劇演員王沙(左一)的演出。

早期戲劇組製作的《實里達大劫案》是最受歡迎的戲劇之一。這是當年拍攝的現場
那時我升為監製,負責戲劇製作的行政工作,帶領一群導演和助導。每天我要審查製作進度和開銷,查看導演拍好的毛片,最後擔心是作品播出後,收視率的高低。
了兩百多部電視劇,其中幾部值得懷念:
1.《調色板》,第一部打入中國市場的電視劇,許多老一輩的中國同行仍有印象。
2.《奇緣》,聊齋式片集,共有幾十個故事,神仙鬼怪造型多,特技化妝水平甚高,故事精彩,吸引甚多觀眾。
3.《實里達大劫案》,新加坡首部電視電影,由香港來的區玉盛導演,我為監製。
4.《咖啡烏》,我製作的第一部收視率破百萬的電視劇。
5.《金牌師爺》,古裝喜劇,得到當年最佳電視劇獎。
6.《潮州家族》,在潮汕實景拍攝,故事深獲好評。
電視製作是集體作業,要節目精彩必須得到各部門的通力合作,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和喜惡,要管理和交流,確是費心又費力。工作中往往喜樂參半,也時有危機和驚險,有幾件事至今讓我難忘,如:
「多多博彩事件」:這是一台現場直播節目,我是現場導演不能有任何差錯。一日,原本的主持人突然失去聯絡沒有出現,但播出時間就要到了,我正緊張得不知道如何是好時,還好,當時的助手小姐自告奮勇挺身而出,她一邊搖珠,一邊兼當主持人,宣讀搖出的號碼。
「吊頸事件」:拍攝《奇緣》時,套吊演員金舉拱身體的鋼線,突然意外斷裂,本來是假吊的瞬間變成真吊,還好現場人員立刻衝上前去把他救下來,金舉拱才沒有被真的弔死。
「洗帶事件」:有一位糊塗的助導,把我拍完還沒有剪輯的十多場場景的錄像帶意外洗掉,害得我需要重新再拍過,造成一萬多元的損失。
「靈異事件」:以前我們是在加利谷山上的舊街景拍攝古裝戲,那地方在日據時代是個亂葬崗。一天凌晨三四點我獨自前往查看街景,黑暗中我忽然覺得冷風透身,毛孔豎起,嚇得我馬上逃回燈光通亮的化妝間。
「海上驚魂事件」:製作《怒海萍蹤》時,我們動用了兩艘大船在海上拍攝, 突然兩艘船的船頭繩纜糾纏在一起,船隻大幅度傾斜擺動似要下沉,幸好繩纜突然自然解開,不然船上的導演、演員及工作人員四十多人可能要葬身大海。
在加利谷山工作期間,通常我全神投入工作,下班後我習慣找工作夥伴喝酒談公事。那時每天晚上幾乎都沒回家和父母子女共進晚餐,現在回想起來,十分後悔自責。唯一覺得安慰和驕傲的是,我所拍的和監製的許多電視劇,多多少少和潛移默化地影響了許多年輕觀眾,讓他們有更多機會接觸華語,喜歡華語。
90年代末期,電視台為了減少開支,把年長高薪者請走,我得到兩年份的補償金,所謂「黃金握手」,提早退休。之後我做了幾份工作,都和電視製作有關, 為人工作拿酬勞必有壓力,後來自覺服務他人多年已夠了,餘年應該自我服務。現在我每天看書,練字,旅行,打麻將,畫畫,勤修靜功等,自得其樂。

蔡萱
作者簡介:
蔡萱1969年自南洋大學畢業。1972年東京千代田電視學院畢業後加入 RTS,從助導做起,後升任導演、監製和製作經理。1999年離開電視台。1986年蔡萱獲新加坡政府頒發「行政功績獎章」(PPA)。
他監製過的電視劇超過兩百多部,如《咖啡烏》《奇緣》和《潮州家族》等等。英文戲劇有《Light Years》。蔡萱曾出版《蔡萱的緣》一書。
《回望加利谷山》是第一本詳細記錄新加坡廣播電視發展史的重要中文書籍,是50多位曾在加利谷山新傳媒(MediaCorp)中文節目組的台前幕後人員撰寫的集體記憶,圖文並茂地講述了80年來發生在加利谷山(Caldecott Hill)的重大事件和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本書50個篇章分為八輯:統帥、先驅、廣播、新聞與時事、綜藝節目、華語戲劇、幕後大軍、熠熠星光,時間跨度從1942年日本占領新加坡時期一直到2016年新傳媒搬遷到緯壹科技城。真實地記錄了一批熱愛廣播電視事業的台前幕後人員,如何在摸索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從零開始不斷追求卓越;如何為觀眾製作更好更精彩的廣播和電視節目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