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的「新加坡華人」具有哪些特徵?未來的「新加坡華人」 ,又會是什麼樣的面貌呢?「新加坡華人」 身份不但複雜,且因時而變。在新加坡,華人占了絕大部分,但是非華族人口也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放眼整個東南亞,華人也算是少數人口。

新加坡多年來與世界各國維持著友好的合作關係,如此的背景為新加坡塑造了一群與其他華人地區不一樣的華人社群,更發展出了獨一無二的新加坡華族文化。那麼,「新加坡華人」這個身份究竟代表了什麼?這是一個值得一再深思的問題。
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於2017年5月19日由贊助人李顯龍總理主持開幕。矗立市中心的文化中心,為公眾舉辦展覽、表演、市集、講座、工作坊、研討會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願景 多元種族 · 和諧社會 華族文化 · 本土風采 宗旨 發展本土華族文化,承先啟後 開展多元文化交流,促進社會和諧

整個展覽分為五個部分:
展區1:身份新註解
是什麼人和什麼事造就了今天的「我們」?是處於東南亞的地理位 置,還是曾為英國殖民地的那段歷史,又或者是新加坡獨立後所實施 的一系列政策?每個人或許各有說辭,但有一點無可否認,那就是地理、經濟與政治因素,都對「新加坡華人」身份的塑造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因此,我們要問的是,這些因素如何發揮作用?這個展覽將帶領你一起探討。這些因素猶如一塊塊拼圖,逐漸構成新加坡現在的面貌。它們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 並且一直在隨著時間而改變人身份。

展區2:文化新世代
你可否來個簡單的自我介紹?不容易吧。同理,要簡單地概括 「華族文化」極具挑戰,畢竟這一詞組蘊含著華人千百年 來的智慧。文化其實包含了眾多的元素。四大發明的指南針與造紙術是華族文 化,諸子百家的孔孟老莊也是華族文化。不僅如此,華族文化還有跨地域的文化 交流與結合,如繪製青花瓷的原料出自中東的鈷礦,而佛教則是由印度傳入中國。
無論「華族文化」如何發展與演變,文字始終發揮著核心作用。這一種通用的書 面語,跨越了時間與空間,更受到廣泛使用。有了文字,世界各地的華人才可以 保持聯繫、緬懷過去以及傳遞共同的價值觀。隨著環境與生活方式的演變,我們的價值觀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展區3:多元新融匯
新加坡華人的生活為何如此多元?早期移民到達新加坡之後,除了要與其他籍貫的華人磨合,也必須適應這裡全新的環境。
久而久之,源自中國的語言、食物與習俗也融合創 出新的變體。這種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隨著不同的社群在這個 小島上生活和近距離接觸,慢慢出現的。如果你在19世紀末參加一場本地婚禮,你可能會在現場聽到不同方言 群與族群的慶賀歌曲。晚清官員黃遵憲出使新加坡時便有如此的觀察。

展區4:原創新展望
是什麼造就了今日的新加坡?這些成因又如何化為本地華人作 品中創意的源泉?新加坡一直以來都如大海般廣納百川,才成為如今這個多元文 化的國家。我們是獨一無二的小紅點,也是與全世界交流最頻繁、最密切的 城市國家之一。這樣的獨特背景,使新加坡人更能包容不同的思想、語言、宗教與生活方 式。
新加坡華人一方面秉持著中華文化的傳統思想,另一方面又融入多元文 化的島國生活,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生活態度。無論是藝術、美食或流行文化, 新加坡華人都有獨特的視角以及源源不絕的創造力。

展區5:國際新典範
在極短的時間內,新加坡華族文化已傳播至世界各地。你或許在中國聽過林俊傑的歌,又或者在倫敦吃過老曾記蜚聲海外的海南咖喱角。我們的音樂、戲劇、書籍以及影視作品已在國際上受到矚目,本地人才更在國際競技場上發光。我們的美食同樣遍及全球,勢不可擋。如果說世界是座舞台,那麼聚光燈隨時都可能打在下一位本地新生代身上。

T區:歷史回顧
回顧歷史,看看我們的文化如何成形以及這一路上的重大里程碑。豐富的文化遺產、精彩的文化交流,甚至是國家的各種政策,無不塑造了我們今日的社會,並推動著我們前進。








場館地址:海峽大道,新加坡,018906
聯繫電話:+65 6812 7222 (O) +65 6812 7200 (F)
開放時間(包括公共假日):2pm - 8pm (星期一)10am - 8pm (星期二至星期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