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導體生產商格芯(GlobalFoundries Inc., GFS)的Fab 7工廠里,機械臂和其他生產智慧型手機和汽車晶片的機器不停忙碌著,發出嗶嗶、嘶嘶和嗡嗡的聲音。這是格芯生產工藝最先進的工廠之一,350多個生產步驟幾乎都不需要人力參與。
通過吸引這樣的高端製造工廠,新加坡成功扭轉了製造業的頹勢,這在已開發國家並不多見。這個城市國家也經歷了工業的滑坡,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2013年新加坡製造業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從2005年的27%降至18%。

新加坡格芯工廠的生產設施,攝於5月。圖片來源:ORE HUIYING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但之後新加坡製造業東山再起,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數據,2020年製造業占新加坡GDP的比重上升至21%。新加坡的官方數據顯示,2021年製造業占其GDP的22%。
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 GE)今年開始在新加坡使用3-D印表機器來維修飛機發動機的葉片。德國半導體晶圓製造商Siltronic AG和中國台灣的聯華電子(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 2303.TW)正在新加坡新建大型工廠。總部位於挪威的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REC Group在其新加坡工廠使用先進的雷射器來切割光伏電池。一些跨國公司還在新加坡生產用於DNA檢測的實驗室儀器。
通過提供稅收減免、研究合作、工人培訓補貼、向國內製造商撥款用於升級業務以更好地支持跨國公司,以及其他利好舉措,新加坡一直在積極吸引高度自動化的工廠。
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新加坡的成功來自於許多工作崗位的自動化。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的數據,新加坡每個工人使用工廠機器人的數量超過除韓國以外的任何國家。
去年,製造業在新加坡就業人數中所占份額從2013年的15.5%降至12.3%。製造業工人的數量已經連續八年下降。

通用電氣在新加坡的航空發動機服務設施的部件維修線。圖片來源:ORE HUIYING/BLOOMBERG NEWS
這個擁有550萬人口的國家長期以來一直依賴移民勞工來壯大其工人隊伍,因此將工廠與就業崗位脫鉤可在不損害本地就業率的情況下帶來經濟效益。新加坡的失業率過去10年一直穩定在2%左右,服務業從業人員的這一占比更高一些。
對於美國等人口眾多的國家來說,這種高度自動化的模式可能會被證明是不受歡迎的,這些國家希望製造業既能創造就業機會,又能製造產品。但新加坡的經濟和勞動力市場非常適合這種模式。
羅爾斯-羅伊斯公司(Rolls-Royce Holdings PLC, RYCEY)負責東南亞、太平洋和韓國區的總裁Bicky Bhangu表示:「新加坡屬於資本密集型和技能密集型,而不是勞動密集型。」這家英國航空航天公司在新加坡的工廠每年可生產4,800個鈦寬弦風扇葉片,員工約200人。
德國的疫苗生產商BioNTech SE在2021年5月曾宣布,將在新加坡建立一家新工廠,每年生產幾億劑的新冠疫苗。BioNTech計劃僱傭最多80名員工,其中包括辦公室人員。該公司給出的建廠理由是,新加坡擁有人才基礎和良好的商業環境。
吸塵器製造商戴森(Dyson)已在新加坡建立了自動化生產線,在數量很少的操作員和工程師的監督下,使用300多個機器人組裝了數以百萬計的吸塵器電機。戴森的首席供應鏈官Michelle Shi說:「工程和科技力量的可得性以及產品的生產質量決定了我們會在哪裡開展業務。」
在生命科學公司10X Genomics Inc.的新加坡分部,液體分配機器人將極微量的化學試劑注入試管,然後由機器臂給試管封蓋並裝箱備運。這家美國公司表示,之所以在新加坡設立公司,是因為這裡擁有人才儲備和製造專業技能。

新加坡格芯工廠中的機器人準備運送裝有晶圓的吊艙。圖片來源:ORE HUIYING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自從1965年新加坡獨立以來,這個自然資源匱乏的熱帶島國一直在尋求能夠讓其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新加坡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該國製造各種各樣的產品,小到火柴、魚鉤,大到福特汽車。但隨著工資不斷上漲,一些生產線只好外遷。
在20世紀70年代末,怡和合發(Jardine Cycle & Carriage Ltd., C07.SG)旗下一家生產梅賽德斯-奔馳(Mercedes-Benz)汽車的工廠停止運營,後來那裡變成了一個住宅地產開發項目。1980年,福特汽車公司(Ford Motor Co., F)新加坡工廠停產,如今那裡是一座二戰博物館。到了2000年代後期,新加坡最為人所知的身份是金融中心,就像許多富裕國家幾十年來所走過的道路,新加坡也經歷了製造業衰退。
現在,新加坡又要開始製造汽車了。現代汽車集團(Hyundai Motor Group)表示,將在新加坡打造製造中心,專門用於生產電動汽車,生產「只有必要時」才會使用人力。現代汽車表示,之所以選擇新加坡是因為這個國家擁有一流的人才庫、頂級的研究機構和一個支持製造業的政府。
「現代工廠需要的土地和勞動力比過去要少得多,」新加坡副總理王瑞傑(Heng Swee Keat)在去年的一個行業活動中表示。「這使得以前在新加坡無法想像的製造活動再次成為可能。」

在美國,製造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已經穩定在11%左右,比十年前下降了1個百分點,比2000年下降了4個百分點。在英國、法國、德國和西班牙等西方國家,製造業在經濟中的比重也出現了下降。
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數據顯示,亞洲已開發國家的製造業損失不太明顯,儘管韓國和日本經歷了逐步的下降或停滯。
這次疫情使自動化成為全世界企業的優先事項,這些企業得到的教訓是,在封控的情況下,如果車間工人數量較少那麼維持生產就更容易。在限制措施結束後,製造商已經主動加強自動化,以彌補勞動力的短缺。
新加坡在2021年收到了85億美元的固定資產投資承諾,前一年約為125億美元。新加坡決策者表示,他們並不是要與他國競爭,將低成本的製造業帶回本國,而是要專注於晶片和飛機航空電子設備等需要先進機器和高學歷技術人員的產品。據世界銀行,新加坡是世界第四大高科技商品出口國。前三名分別是中國、德國和韓國。美國位居第五。
企業高管們說,新加坡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為該國政府表現出歡迎的態度,並且設置了低稅率,而且該國有為數眾多的講英語的科學、工程和數學人才以及製造業經理人。相對寬鬆的移民法使該國很容易雇用外國工程師。政府為改善與跨國公司合作的當地公司的運營提供資助,並與跨國公司在節省勞動力的技術方面形成合作關係。

新加坡一直在積極吸引高度自動化的工廠;圖為格芯位於新加坡的工廠。圖片來源:ORE HUIYING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科技人才密集意味著想法和生產方法很快傳遍整個國家——急於提高生產效率的生物技術公司有時會挖走晶片廠的員工。政府已經設立了一些機構來提高製造效率,並整合3D列印等新的生產方法。
新加坡位於亞洲中心地帶,因此很容易從該地區進口原材料和其他商品。新加坡擁有一個廣泛的自由貿易協定網絡,便於公司出口它們在新加坡製造的任何產品。
政府科學家協助羅爾斯·羅伊斯向新加坡一家生產飛機發動機風扇葉片的工廠引進了化學噴塗機器人。2018年,一家本地供應商幫助羅爾斯·羅伊斯打造了一批新型代工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可以靈巧地將風扇葉片放入高溫熔爐,鍛造其內部幾何形狀,不再需要像之前那樣讓人全身穿著防護服在新加坡從事這項工作。
高管們還表示,他們信賴新加坡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法,不像在有些地方,他們有時擔心合作夥伴會抄襲自己的產品。
格芯的工廠為高解析度觸摸屏和智慧型手機以及汽車的傳感器和安全裝置製造晶片,數以百計的自動駕駛機器人沿著廠內天花板上約七英里長的軌道運送只有披薩餅那麼大的矽晶圓貨箱。到達預定目的地後,這些機器人會把矽晶圓貨箱吊到加工機器上。
其他運送矽晶圓的機器人在地面作業,它們抬起和存放貨物,然後停靠在充電站。晶圓製造廠運營副總監Jimmy Lo說,這些機器人比人更可靠。格芯正著手斥資40億美元對旗下新加坡業務擴產。

正在新加坡建設的格芯新工廠。
圖片來源:ORE HUIYING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製造業現正成為新加坡白領聚集的一個行業。2014年至2021年間,該國製造業勞動力數量下降了近18%。但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執行副總裁陳志榮(Damian Chan)說,在製造業工作崗位總量中,被歸入高技能類別的居民勞動者——專業人士、經理、高管與技術人員——的占比去年上升了八個百分點,達到74%。他說,製造業每名勞動者所創造的附加值——衡量生產率的一個指標——在2014年至2021年間增加一倍,達到約23萬美元,部分得益於自動化。
陳志榮說,提高生產率實際上是目前見到的在新加坡可以讓工資水平持續上升的主要方式。他還表示,就算新加坡製造業勞動力數量略微下降也不是壞事,受自動化影響,外籍務工人員的數量減少了。
截至去年12月,新加坡製造業有20.7萬外籍務工人員,低於2013年的約28.1萬。去年,外籍務工人員在新加坡製造業就業人數中占比46%,低於2013年的52%。
很多外籍務工人員在失去工作崗位後都會回到自己的國家,對許多非居民來說,在新加坡的居住權與就業狀態掛鉤。所以他們不被納入該國的失業率統計。

在新加坡,就連用於餐飲外帶的紙袋也是在本地生產的——在許多富裕國家,這種紙袋通常是從國外進口的。新加坡公司Print Lab Pte.在國內的一家自動化紙袋生產廠在上個月投產,一箱箱的紙被放入一台校車大小的機器里,機器對紙進行切割、摺疊和處理,生產出完整的紙袋。 在另一家新加坡工廠,3D印表機會列印出它們自己的一些零部件,惠普大亞洲區董事總經理Ng Tian Chong表示:「我們的3D印表機實際上是自己生產自己。」
新加坡推動高科技生產的舉措說服了總部位於矽谷的惠普(HP Inc., HPQ)來新加坡建新廠,2017年,惠普在新加坡開設了一座新的列印頭製造廠,列印頭負責將墨盒中的墨水輸送到紙張上。而時間往前推四年,也就是2013年,惠普公司曾將其低複雜度列印頭生產線從新加坡轉移到人力成本較低的馬來西亞。低複雜度列印頭的生產屬於勞動密集型工藝。不過,惠普沒有將其工業列印頭生產線遷出新加坡,工業列印頭用於商業印表機,此類印表機可以列印書籍、海報等產品。在惠普新工廠的盛大開幕式上,機器人為現場嘉賓斟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