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的進步意味著,過去只能朝一、兩個方向移動的機械臂現在可以做到幾乎與人類手臂相同的旋轉,因此能夠完成的任務比過去要廣泛得多。這種靈活性在惠普的生產線上得到了體現:一隻機械臂抓起一張帶有粘性襯墊的標籤,另一隻機械臂撕下粘性襯墊,把粘性的一面貼到墨盒上,以防止墨水泄漏。
惠普全球噴墨供應業務運營主管Steve Connor說:「想像一下這種工作一天做八個小時是什麼樣的景象。」惠普表示,與以前的生產方式相比,新加坡的兩條機器人生產線降低了20%的製造成本。
惠普已經對員工進行了再培訓,讓他們能夠操作這些機器,利用政府撥款聘請新加坡技術培訓機構的講師進行培訓。曾經負責裝載材料的操作員學習了如何排除故障和解決基本的機械問題。一些曾使用顯微鏡檢查墨盒是否有缺陷的工作人員,現在訓練機器人來做這件事。人類負責核查機器人挑選出的次品墨盒是否確實有問題,幫助打磨機器人的判斷能力。
Connor說,這些機器人每天24小時工作,而且非常精確,由此提高產量並減少誤差。車間裡播放著《星球大戰》(Star Wars)的主題曲,攜帶托盤的小型自動化車輛收集一批批完成的墨盒,並將它們存放起來,以確保人類不會被絆倒——其實也沒必要放音樂。Connor說:「我走進這裡一看,會想說『人都去哪了?』」
By Jon Emont / Edited by Johnson Ma,文章原載於微信公眾號「道瓊斯風險合規」,原文標題為《新加坡製造業是如何東山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