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前總理、國務資政李顯龍9月22日在臉書上發文稱,他最近收到了冒充關稅局的詐騙簡訊,通知他有一個包裹被扣留。他最初幾乎相信了這些信息,因為簡訊的發件人顯示為字母和數字的組合,而這樣的顯示方式是只有註冊了新加坡簡訊發送者身份登記系統(SSIR,即Singapore SMS Sender ID Registry)的用戶才能使用的。

圖源:FACEBOOK
新加坡規定,任何使用「發送者身份」(Sender ID)的實體必須在該身份登記系統進行註冊,這種「發送者身份」通常是由字母和數字組成的標識,與普通簡訊中顯示的陌生電話號碼不同,它允許發件人顯示為公司或機構名稱。由於詐騙手段日益複雜,這種「發送者身份」的使用不僅未能有效阻止詐騙,反而讓騙子利用相似的大機構ID來迷惑接收者,導致更多人受騙。
騙子的高超騙術防不勝防
新加坡自2022年3月起實施了簡訊發件人ID註冊表(SSIR),從2023年1月31日起,任何想要在給新加坡手機用戶發送簡訊時使用字母、數字或字母數字組合作為發件人ID的實體,都必須在SSIR門戶進行註冊,未註冊的發件人ID簡訊將被標記為「可能的詐騙」。

圖源:FACEBOOK
這也是李顯龍差點被詐騙簡訊欺騙的原因所在,因為簡訊的發件人不是常見的電話號碼,而是一個由字母和數字組成的ID。
新加坡所有政府機構近期已統一使用gov.sg作為發送者身份向公眾發送簡訊,但李顯龍收到的這則聲稱來自關稅局的簡訊,實際上是由一個可疑的電子郵件地址發出的。
新加坡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通知李顯龍,簡訊發送者身份登記系統並不涵蓋一些簡訊應用程式,如iMessage或RCS,這導致真假簡訊難以區分。
李顯龍個人形象曾被盜用被用於詐騙
早在2024年6月2日,李顯龍就曾在臉書平台上公開揭露了一起詐騙行為,他指出了網絡上使用其形象的一段視頻,該視頻誤導觀眾註冊一個聲稱「收益豐厚」的投資網站。他同時分享了一張截圖,內容與視頻如出一轍,都是關於某個所謂高收益項目的介紹,並利用領導者的身份誘騙觀眾輕信。

圖源:FACEBOOK
儘管對於熟悉網絡環境的年輕人來說,這類詐騙手法可能並不難識別,但對於那些習慣於政府保護、對領導者抱有高度信任感的年長者,以及那些信息相對閉塞的群體來說,這類詐騙手段仍然具有極大的欺騙性。
為了防止上當受騙,李顯龍提出了以下三點建議:首先,對於通過簡訊應用程式收到的未知簡訊,在確認發件人身份之前不要回應。其次,如果對簡訊內容或發件人身份有疑問,應直接聯繫相關機構進行核實。最後,與親朋好友分享防騙經驗和知識,以防止更多人受騙。大家必須保持警惕,共同打擊詐騙行為。
面對層出不窮的網絡詐騙,每一位民眾都要時刻保持警惕,遇到相關信息首先要去驗證其真實性,如若產生經濟損失應立即向有關部門求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