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新加坡是一個小國加島國。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從19世紀英國殖民者到今天的新加坡政府開始了執行填海造陸的政策,這也就是新加坡國土面積一直在擴大的原因之一。
想當初,1965年新加坡剛獨立那會兒,國土面積才581.5平方千米。
到2015年,新加坡硬是通過填海造陸增加140平方千米,國土擴大了25%。
在這些填海造陸的工程里,樟宜機場和裕廊島是兩個特別有代表性的大項目。

樟宜機場,新加坡的國際航空樞紐,就是靠在東海岸填海造陸建起來的。
1975年,新加坡政府開始第一期填海造陸工程,花了7年時間,造出了870公頃的新土地,樟宜機場的第一座航站樓就建在這兒。
樟宜機場的建成,讓新加坡的航空運輸能力和國際聯繫能力大幅提升,給新加坡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利益。

裕廊島,新加坡的工業基地,是通過把南部的七個小島合併成一個大島建起來的。
1991年,新加坡政府開始裕廊島的填海造陸工程,用了10年時間,造出了3000公頃的新土地,把原來分散的七個小島連成了一個大島。
裕廊島的建成,讓新加坡的工業用地大幅增加,為石油、化工、生物技術等重要產業提供了發展空間,為新加坡的經濟增長和轉型做出了貢獻。

不過,未來新加坡可能不會再大規模填海造陸了。 首先,附近的淺海已經填得差不多了,深海填海的成本太高,不划算。
其次,新加坡填海造陸的砂子主要來自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但最近幾年,這兩個「鄰居」都不願意賣了!
早在2007年,印尼就開始禁止砂子出口,特別是用於填海造陸的海砂。這一舉措的主要原因是擔心過度采砂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尤其是沿海地區的生態平衡和島嶼的消失。
馬來西亞也在2019年宣布禁止出口用於填海造陸的海砂,出於對環境保護的考慮。然而,馬來西亞並未全面禁止出口河砂,仍允許出口非填海用途的砂子。

其實,不管怎麼填,島國就是島國,土地永遠是稀缺資源。如果你能在新加坡擁有一套房產,並且拿得住,這會是一筆非常優良的投資。
目前新加坡總人口大約600萬,按照目前的存量,當新加坡的人口達到750萬時,所有的住宅用地將耗盡。

按照人口規劃,大約2030-2035年,新加坡人口就會達到700萬。
等到那時,新加坡可能真的沒有多餘的土地了,回頭看看現在的房價,可能會覺得太便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