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產」這個詞似乎離我們很遠,但在新加坡,經濟繁榮與消費主義的交織下,個人財務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近年來,新加坡破產人數顯著下降,但破產申請卻急劇上升。

破產人數減少:經濟穩定的表象
自2014年以來,新加坡的破產人數經歷了顯著的下滑,從當年的2萬2515人銳減至2023年的9695人。
這一數據的變化,直觀反映了新加坡經濟總體上的穩定與韌性。
政府的有效管理、企業的穩健經營以及民眾理財意識的提升,共同構成了這一積極變化的基石。
然而,破產人數的減少是否意味著債務問題已得到根本解決?
答案或許並非如此簡單。
破產申請激增:債務問題的暗流
與破產人數減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加坡的破產申請數量近年來卻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
從2014年的低谷2587起,逐漸回升至2023年的3986起,增長率高達54%。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今年上半年,破產申請數量已達到2334個,占去年全年申請量的近六成,預示著全年申請量或將再創新高。
這一現象,無疑為新加坡的債務問題敲響了警鐘。
儘管破產人數在下降,但債務問題依然嚴峻。
許多人雖然申請了破產,但實際上並未能成功脫離困境,反而陷入了更長時間的財務泥潭。
這背後,既有債務人自身理財能力的不足,也有部分債務諮詢公司的誤導。
債務償還計劃的雙刃劍
為了緩解債務人的壓力,新加坡政府於2009年推出了「債務償還計劃」(Debt Repayment Scheme,簡稱DRS)。

該計劃旨在幫助負債不超過15萬新元的個人避免破產,通過合理的還款安排逐步清償債務。
然而,這一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破產申請的激增。

一些私人債務諮詢公司利用信息不對稱,誤導債務人相信申請破產是進入債務償還計劃的捷徑,從而導致了不必要的破產申請。
數據背後
進一步的數據分析揭示了更多關於新加坡債務問題的細節。
雖然破產申請數量在上升,但真正獲得法院批准的破產令卻在逐年減少。
2023年,儘管有3986人申請了破產,但最終獲準的僅有1096人,這表明法院在審核破產申請時採取了更為審慎的態度。
同時,過去五年間,被法院轉介待評估的債務償還計劃個案也在逐年增加,從2019年的2170起上升到2023年的2989起,顯示出越來越多的債務人正在尋求通過正規渠道解決債務問題。
新加坡的解決方法

面對債務問題的持續挑戰,新加坡社會各界開始加強公眾教育,提升民眾的財務素養。
信用卡作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支付工具,其背後的利息累積往往被忽視,一旦逾期未還,就可能引發嚴重的債務危機。
消費者在使用信用卡時要三思而後行,確保能夠按時還款。
綜上所述,新加坡破產人數減少與破產申請激增的現象,反映了該國在債務問題上的複雜態勢。
01
一方面,經濟穩定與民眾理財意識的提升有助於減少破產人數;
02
另一方面,債務諮詢公司的誤導、債務償還計劃的雙刃劍效應以及公眾對信貸消費的盲目追求,則加劇了破產申請的激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