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
5月31日,一年一度的香格里拉對話拉開帷幕,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香會歡迎晚宴上發表主旨演講。
李顯龍總理稱,隨著中國影響力與日俱增,各國必須接受中國會繼續壯大的事實。美國作為世界頭號強國所必須做的調整最為艱難,但如果能讓中國的期望融入現有的規則和規範體制,這將為兩國帶來好處。
5月31日,一年一度的香格里拉對話會開幕。中美兩國國防部高層的直接對話成了全會關注焦點。

美國國防部代理部長沙納漢首次率隊出席,中國也派出以國防部長魏鳳和為代表的代表團出席 「香會」。這是中國歷史上參與香會派出的規模最大的代表團。

新加坡國防部長歡迎中國國防部長魏鳳和入場

沙納漢與魏鳳和在香會見面
香格里拉對話會是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和新加坡國防部亞洲安全峰會辦公室聯合舉辦的年度論壇。每年6月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舉行。

香會照片,源自李顯龍總理臉書。參與香會論壇的亞太地區28個國家的國防代表、軍方將領、政界人士等,將探討如何加深亞太國家之間在安全防務領域的互信。
本次香會被視為中美對話的重要場合,不少人希望在這次對話中,中美不將矛盾擴大化。
然而,就在香會正式開始之際,中美都各自宣布重磅新對策,摩擦升級,驚呆四座........
中國:宣布建立「不可靠清單」制度,加征關稅正式生效
5月31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宣布:中國政府決定建立「不可靠實體清單」制度!

圖片源自中國商務部網站
即「按照相關法律法規,不遵守市場規則、背離契約精神、出於非商業目的對中國企業實施封鎖或斷供,嚴重損害中國企業正當權益的外國企業、組織或個人,將被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這份清單的具體措施,將在近期公布。
同時,6月1日開始,中國對已實施加征關稅的600億美元清單商品中的部分,提高加征關稅稅率也正式生效。
在摩擦升級的背景下,不少國際媒體將「不可靠實體清單」制度頒布,視為是對美國很明確的反制措施。
《紐約時報》稱「中國計劃列出封鎖美國企業的清單,以回應特朗普」,《日本經濟新聞》更是評價道,「一旦某個企業被列入這份清單,則將很難再與中國企業做生意」。

6月2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將發布《關於中美經貿磋商的中方立場》白皮書,進一步公開表明中國態度。
在香會上,中國指責美國近來在涉台問題上的一系列消極言行,違反了「一個中國」的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危害中國主權和安全,也向台獨勢力釋放了嚴重的錯誤信號。
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副參謀長邵元明稱「如果有人要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中國軍隊將不惜一切代價,堅決捍衛祖國的土地。」
美國:闡釋新「印太戰略」,公開指責中國
6月1日早上,美國國防部代理部長沙納漢更是在香會上,闡述美國對「印度太平洋地區」戰略的構想。

與此同時,美國國防部今天還正式發布第一個《印度 - 太平洋戰略報告》。該文件全面闡述了國防部在印度洋 - 太平洋地區的整體政府戰略中的作用。

這份報告中,將中國列為「修正主義強權」(revisionist power)。即企圖透過科技、宣傳與強制力,創建一個與美國利益與價值觀相對立的世界。

在香會上,美國國防部代理部長沙納漢指責中國利用一系列脅迫手段,削弱本區域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他表示,「中國可以,也應該與區域其他國家建立合作關係。不過削弱他國主權、引發對中國意圖不信任的行為必須終止。只要未達到這點,我們就會繼續反對對未來短視、狹隘的願景,我們也會繼續提倡惠及我們大家,包括中國在內的自由、開放秩序。」
李顯龍總理:呼籲共同提升國際體系,接受中國會繼續壯大的事實
5月31日,李顯龍總理在香會歡迎晚宴上發表主旨演講。對待大國之間的摩擦,他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他稱,即使世界出現「新冷戰」,也很難劃分為界限明晰的不同陣營。中美如果爆發衝突,其中一方垮台的可能性也很小。中美關係若持續緊張和不明朗,勢必對全球造成巨大破壞。
中美兩國必須和其他國家合作,共同提升而不是顛覆國際體系。

李顯龍總理主旨演講翻譯如下:
國際戰略研究所所長約翰·奇普曼博士閣下,
各位閣下,
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晚上好!
歡迎各位來到新加坡並出席第 18屆香格里拉對話會。
01
新加坡和東南亞的視角
世界正處於一個轉折點。全球化受到多方的抨擊,美國和中國的關係日益緊張。新加坡和許多其他國家一樣,非常擔心這樣的趨勢。我們既不知道形勢會如何發展,也不曉得世界各國是否能夠攜手開闢新的出路,一同維護世界和平與繁榮。
我們是否能從東南亞歷史中得到啟示,在求取進步的道路上,避開過去的動亂與災難?
今年是新加坡開埠200周年。200年前,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並在這裡設立了貿易站。當時,荷蘭人已經對東印度群島進行殖民統治。比起其他歐洲國家,英國人到東南亞尋求發展相對較晚。
萊佛士當時是明古連(位於蘇門答臘西岸)副總督。他意識到這個地區的巨大貿易潛力,因此決定在馬六甲海峽沿岸尋找新的地點,為英國東印度公司設立貿易站。於是,他選擇了新加坡,而這也改變了我們的命運。
荷蘭人強烈抗議萊佛士的舉動,但徒勞無功。為了保護其壟斷地位,荷蘭人禁止其它國家的船隻在荷蘭管轄的港口運行,或向這些船隻徵收昂貴的關稅。萊佛士採取了不同的管理方式。他在新加坡設立了自由貿易港。貿易和人口迅速增長,顯示了英國所採取的較開放貿易政策,更具成效。
在之後的一個世紀,東南亞由英國、荷蘭、西班牙和法國分治,美國之後也在東南亞進行殖民統治。殖民強國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但沒有一個國家能在整個區域中占主導地位。
到了二十世紀,列強仍在東南亞為各自的利益展開爭奪。1941年,日本帝國侵略了法屬中南半島。美國向日本進行反擊,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這引爆了太平洋戰爭。日本轟炸美國珍珠港當天,也進攻了馬來亞和新加坡。新加坡被日本占領,在長達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據時期里,人民飽受壓迫,在恐懼中度過了苦難歲月。
到了冷戰時期,東南亞再次成為戰爭前線。這個區域被劃分成共產主義與非共產主義國家。共產主義和非共產主義之間的代理戰爭也隨後在越南展開。同時,中國在東南亞各地,包括馬來亞和新加坡等非共產主義國家,支持當地共產黨的革命行動,提倡武裝起義。
這局勢促使了五個非共產主義國家,即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在1967年成立東協(中國稱 「東協」)。這是個非凡的成就,也體現了五國領導人的政治家風範。
當時,這五個國家之間仍存有不少記憶猶新的糾紛與衝突,傷痕也未完全癒合。然而,它們願意冰釋前嫌、放下矛盾,朝東協共同體的方向邁進,展開了對話與合作,並建立友誼;它們一起融入世界經濟,與先進國家發展貿易關係,經濟也隨著繁榮起來。
至於位處中南半島的共產主義國家,它們受到持續戰亂和計劃經濟的牽制,發展步伐較為緩慢。
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當時世界唯一的超級強國,東南亞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隨著中南半島戰爭的結束,共產主義國家也逐漸對外開放。越南之前入侵柬埔寨,因此對鄰近非共產國家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但最後,越南、寮國、柬埔寨和緬甸還是加入了東協。大家化干戈為玉帛,共同謀求發展。
接下來數十年里,穩定的外部環境為東南亞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另一方面,美國在亞太地區扮演了主導角色,並在維持區域的穩定和安全方面發揮了作用。
隨著國際貿易迅速擴張,各國紛紛消除貿易壁壘,而引領者往往是美國。東協各國也通過出口型增長和外來投資,取得了蓬勃的發展。世界貿易組織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簡稱 UNCLOS)等國際框架,制定規則、處理糾紛、平衡相爭利益,以及促進大小國家之間的合作。
起初,中國的經濟影響力不大。不過,隨著中國的經濟開始騰飛,它便逐漸成為東協國家重要的經濟夥伴,以及區域事務的重要參與者。
02
中美關係
我重述這段歷史,是為了表明大國博弈對東南亞來說並不陌生,並將當下的戰略局勢和歷史背景聯繫起來。
中美關係是現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兩國如何處理彼此的緊張關係和摩擦將決定整個國際環境的未來走向。
這幾十年來,中美關係已發生了顯著的改變。中國自四十年前改革開放以來,已出現巨大變化。今天,中國的實際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增加了25倍以上。與此同時,中國也晉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從各方面來看,中國的經濟增長對中國本身,乃至全世界,都帶來巨大好處。中國在很大的程度上已將其中央計劃經濟轉變為中等收入及市場驅動型經濟,但離完全的市場經濟還有一段距離。此外,中國也成功讓超過8.5億中國人脫貧,這樣的成就在人類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中國的發展與成功也讓全世界受惠。中國已成為一個龐大的生產和製造基地,為全世界降低了製造成本。中國最初生產的是勞動密集型的產品,現在則逐漸轉向生產高價值和技術密集的產品。
中國也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因為中國從世界各地進口各種產品,包括商品、電子零件、客機和美酒等。全世界數十億消費者購買各種中國製造的商品,包括芭比娃娃、籃球、無人機和智慧型手機,這些商品往往也用到其他國家生產的零件和科技。
相反,假設中國四十年前沒有進行改革開放、經濟沒有增長,中國可能將面對諸多國內問題,其中還可能包括繼續輸出武裝革命。這將在許多方面波及國際社會。中國成千上萬的人民如果意識到自己的國家因為沒能跟上全球化的發展而落後於其他國家,必定會感到憤憤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