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有哪些人被殺
1942年新加坡的淪陷是對大英帝國殖民體系的一次沉重打擊,邱吉爾戰後回憶說,整個二戰期間,新加坡失守是他最感痛心也是情緒最低落的時刻。這個號稱永不會陷落的「遠東堡壘」的淪陷震驚了所有還沉浸在帝國殘夢中的英國人。如果說新加坡失陷對於英國殖民者來說是一記沉重的心理重拳,那麼對於生活在這個彈丸小島上的數十萬華人而言,則是一場真實的噩夢。日本軍部早就對星洲華人慾除之而後快。占領新加坡後,日本第25軍司令官山下奉文便與參謀長鈴木宗作中將、參謀主任杉田大佐等人一起策劃了對新加坡華人的「肅清行動」,要求全島日軍在三天把人員肅清。
肅清活動開始
1942年2月17日,山下奉文命令新加坡警備司令河村三郎:「將潛伏著的持敵對態度的華僑連根剷除,以絕我軍作戰的後顧之憂。」參謀長鈴木則明確指示:「判定出敵對分子後,當即處置(死刑)」。
2月18日,殘酷的大「肅清」開始了。日軍對新加坡市區進行劃區封鎖,強令各區華僑,不分男女老幼,攜帶一周糧食,前往7個集中地接受甄別。不到3天,7個集中地的學校、工廠、住宅、街道都擠滿了華人。白天烈日曝曬,夜晚寒風侵肌,華人在死亡的恐怖中,心驚膽戰地等待著審查。僅僅幾天,就有一百多人被擠死,悶死。
儘管有《抗日華僑名冊》(新加坡的日本僑民和柔佛州警方有關人員提供)和漢奸的協助,但要在短短三天內,從七八十萬華僑中甄別出五六萬名「抗日分子」,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整個甄別過程實際上充滿了「兒戲」——只盤問職業者有之;以貌取人者有之;抽籤抓鬮者有之——總之,是生是殺,完全隨「皇軍」意志支配。
日本陸軍中鼎鼎大名的戰爭狂人辻政信當時正擔任馬來方面作戰處主任參謀,他也是「肅清大屠殺」的主要推動者。2月22日,辻政信巡視了負責惹蘭勿殺地段「肅清」工作的日軍部隊。在聽說大西覺的分隊只甄別出了70人後,辻政信大為光火,嚴厲斥責道:「你還在磨蹭什麼?我是要全新加坡一半人(的命)!」這一句話便讓大西覺的分隊一口氣抓了幾千人,塞滿了幾十輛汽車,風景宜人的樟宜海濱遂成屠場。
海南華僑是被重點搜殺的對象,因而遇難的比例特別高,1947年4月《新加坡大「肅清」案戰犯審訊記》曾有這樣的記述:「芽籠區則為日軍施虐最殘酷慘毒之地區也。華僑居民不問男女老幼,均被驅步行往直落占老之英校草場,忍飢耐渴,曝日露宿。凡二日,婦孺乃得釋回。男子蹲踞草場,任曝驕陽,稍一動彈,拳足交加,甚或驅上羅厘(貨車),每車三五十人不等,一去不返。及至22日,凡經檢出之教員及識字者、公務人員、義勇軍、南來不及五年者、有五萬以上資產者及海南人等,均被載往錫叻七里半處屠殺,為數之眾,為各區之冠」。

有多少華人慘遭殺害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判決書上是5000人,但新加坡華人方面主張的的數字是10萬人!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異?新加坡法庭是英國人的法庭,死了多少華人也與他們沒有關係,他們關心的只是戰爭期間日本軍隊對於英國人和澳大利亞人的戰爭罪行,至於幾萬名華人的生命根本不在他們心上,這個五千人的數字出於當時的「昭南市」(日軍占領新加坡以後立即在2月17日將其改名為「昭南市」)警備司令官河本參郎的自供,沒有人做過任何調查。
日本軍隊在上次大戰中犯下的一次10萬人以上的大屠殺罪行有三次:南京大屠殺,新加坡大屠殺和菲律賓大屠殺。這三次大屠殺中唯有新加坡大屠殺是在十分清晰的命令和指揮下進行的。有發令者,指揮者和執行者,有鐵一般的證據!發令者是第25軍司令官山下奉文中將,指揮者是第25軍參謀長鈴木宗作中將,執行者是第九旅團團長河村參郎少將。
從2月19日起,日軍即下令所有幾十萬華人分區集中到幾百處場所「檢證」。華僑通常被要求自帶幾天乾糧前往指定地點等候。他們擁擠在一處睡臥不得,連日飽受日曬風霜之苦。好不容易熬到受檢之時,便須連過幾關台灣線人和日軍官兵的審查和盤問。由於「檢證」匆忙,日軍並未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計劃來,所以實際執行時標準各異,各區軍官完全隨個人的好惡行事。有的「檢證」點專門拘捕有錢人,有的「檢證」點則專門拘捕戴眼鏡者。不幸被「檢證」出來的,即被卡車拉往郊外集中處死;僥倖過關的,則身上蓋一「檢」字放回。
據回憶那幾天新加坡全城婦孺啼哭,天昏地暗,又是刮大風、又是下大雨的,真是血雨腥風,可能是上天有感應吧!戰後調查,日軍集中屠殺華僑的地點多達幾十處,包括榜鵝海灘、舊樟宜海灘、聖淘沙海灘、東海岸靠近碼頭的地方都是當時的屠殺場地,並有大量遺骸被發掘出來。
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新加坡各地展開了慶祝抗日勝利的活動。諷刺的是,日軍投降日是華人的中元節,許多人索性將軍用票當作冥紙,燒給先人鬼魂。
隨著日本投降,新加坡人民歡天喜地。由於英軍尚未抵達新加坡,這裡仍由日軍管理。但是日本的戰敗導致這些原本仗勢欺人的士兵失去威風。當年替日本人工作的人都被周圍的人唾罵為「漢奸」,甚至遭到仇殺。日本軍營遭焚,商店遭洗劫一空,新加坡已經差不多進入了無政府狀態。
最終,1945年9月12日,政府大廈舉行了投降儀式。代表新加坡的是東南亞聯軍總司令路易斯·蒙巴頓將軍,日方則本來是由南方日軍總司令寺內壽一簽字,但是因為他在西貢病倒,所以改由馬來半島總司令坂垣征四郎代替。雖然英軍的回來受到人民的歡迎,但是他們的威信已大不如前。在人民的眼裡,他們已經不是那麼戰無不勝的了。
二戰結束
雖然華人社區要求殖民政府在當眾處死這兩個軍官,但是英政府只讓6個受害者的家人去看。被判死刑的軍官在1947年6月27日被處死。雖然當地和華人極之不滿,新加坡英政府認為肅清大屠殺告一段落而沒有再向日本要求賠償。但是,新加坡脫離英國殖民統治以後,另一股新的反日情緒又興起。日本外交部在1963年拒絕新加坡政府的要求。日本的理由是1951年的《舊金山條約》已經就英國(和它的殖民地)的賠償作出了和解。但是前總理李光耀作出回應,說英國殖民政府不可以代表新加坡人的聲音。
在1963年9月,新加坡的華人開始了一個罷買日貨的活動,但是他們經濟上只可以維持7日。新加坡在1965年8月9日脫離馬來西亞聯邦,成為一個獨立主權國後,新加坡政府再一次向日本政府要求賠償和道歉。在1966年10月25日,日本政府同意向新加坡政府賠償5000萬美元,其中一半是津貼,而另外一半是借貸。但在這個賠償中日方並沒有作出官方道歉。
悼念死難同胞
1962年,中華總商會負起社會義務,設立募捐委員會,將新加坡各處陸續發現遭日軍屠殺的人民遺骸合葬在美芝路日本占領時期死難人民紀念碑下。自1967年開始,每年的2月15日,即日軍占領新加坡的那一天,新加坡人都會來到紀念碑公園,焚香燒燭,祭奠亡靈。總商會都會在紀念碑前舉行獻花儀式。除悼念日侵時期死難者外,此項活動更為提高國民-尤其是年輕國人的國家意識,讓他們了解自由與和平的可貴,灌輸全民防衛觀念的重要性。每年,新加坡全島公共警報系統在淪陷日,中午12時05分鳴響,其目的在於提醒軍民團結,共同保衛新加坡。
對新加坡日治時期的歷史有興趣的話,請搜索新加坡電視劇《和平的代價》視頻。這部連續劇真實的反映出當年的境況,歲月無聲,人間有情,歷史決不容忘懷 ,陳嘉庚和林謀盛烈士等歷史人物和新加坡先輩的抗戰經歷和苦難使新加坡後人深為感動!
屠殺人數
關於被日軍「檢證」殺害的華人數目
多年來因統計上的困難,一直沒有確切的數字。1945年9月,英國隨軍記者博比·傑克遜認為人數達到5萬。同月11日,《星洲日報·總彙報》引用日本占領馬來亞時期出版的《彼南日報》提供的數字,說「新加坡檢舉不良分子7萬餘人」。日本歷史學家永三郎在他的《太平洋戰爭》一書中,引用了1942年出版的《朝日東亞年報》提供的資料,也說新加坡被甄別出的華僑有7萬名。1946年5月,英殖民政府市民諮詢局進行初步的登記,只查出2721名遇難者。在1947年3月10日開審的檢證案戰犯法庭上,控方只能根據登記所得,指控日軍屠殺了五千以上的華人。但諮詢局及華人團體都認為不止上述數目,由於「全家遭難或被難者原屬單身,或大人遇難只余童稚,均無從填報,或認為無甚用處,不欲填報」,實際遇害人數要比登記數目大得多。柔佛州蘇丹醫生班德拉博士在遞交給遠東軍事法庭的書面證詞中就斷言:「我相信,在新加坡除去軍人外,有15萬以上的亞洲人被日本警察秘密處死或拷打致死」。另一方面,日本侵略者則極力壓低殺人數目,掩蓋罪行。當時負責檢證而被指控的警備司令官河村三郎,供證他所負責的市區內只有四五千人被殺,而其他五位被告不是堅持說不知道,就是矢口否認曾經大規模殺害過華人。
1983年,日本新版中學歷史教材經日本政府審查後,將「檢證」被害人數由兩萬人改為六千人,這跟某些日本右翼分子極力壓低南京大屠殺遇害人數的做法如出一轍。然而,無論侵略者怎樣掩蓋真相,事實是永遠改變不了的。1942年出版的日本《朝日東亞年報》早就提到過,當年在新加坡共有七萬人被檢舉;根據歷史學家的考證,因「檢證」遇難的華人應超過二萬五千名;而新加坡華人也一直都相信,被「檢證」殺害的華人當在四五萬名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