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年,新加坡全國每兩座組屋就有一座會裝有太陽能板。我國接下來將大幅擴大太陽能板安裝範圍,所產生的電量到2030年將能滿足約35萬戶家庭的常年用電需求。

政府本月初頒發的招標項目,要求在1218座組屋、30所中小學、國防部建築和醫院、火化場和小販中心等安裝太陽能板。
貿工部長陳振聲昨天(10月29日)在新加坡國際能源周開幕式上宣布,我國計劃在2030年將太陽能裝機容量(installed capacity)提高到至少2千兆峰瓦(GigaWatt Peak,簡稱GWp),朝低碳的可持續未來邁進。
這一目標相當於當前260兆峰瓦水平的近八倍。

本地用來發電的燃料組合中,太陽能僅占總量不到1%,其餘高達95%是天然氣,以及石油與煤炭等。天然氣雖是最清潔的化石燃料,但不是最環保的能源選項,因此把太陽能發電比重到2030年提升至4%,能有效降低我國的碳排放,減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
陳振聲表示,儘管過去10年太陽能板安裝數量已從30處增加到超過3000處,我國仍面對土地制約。
組屋、學校、國防等公共建築以及私人工商建築的屋頂、未被徵用的閒置空地、蓄水池,甚至是岸外水域,都是政府安裝太陽能板的範圍。當局也探討在建築物側面或是路面裝太陽能板的可行性。

南洋理工大學能源研究院執行主任蘇博德教授(Subodh Mhaisalkar)受訪時表示,對民眾而言,使用太陽能的一大好處在於全國的空氣品質會得到提升。「如果排放到空氣中的溫室氣體更少,民眾也能享受更涼快的天氣」。
陳振聲認為,要善用太陽能,需要能源儲存系統(energy storage solutions)的支持。我國天空多達80%的時間被雲層遮蓋,使得太陽能面對間歇性電流供應問題。加上每日高峰和非高峰的電力需求差距可達30%,能源儲存系統能平衡電力需求,加強能源網韌性。
然而由於氣候炎熱潮濕,加上造價昂貴,本地能源儲存系統採用率很低,據能源市場管理局提供的數據,已安裝的存電容易不到1兆瓦(MW),且大部分還在試驗階段。
發展四大「能源開關」
儘管如此,我國仍將堅持增加資源投入研發,力求在2025年之後使用存電量達200兆瓦的能源儲存系統。陳振聲說,研發一旦成功,除了節省部分基礎設施建造成本,「解決方案不僅對新加坡有利,也會惠及新加坡以外的其他國家」。
他展望,如同我國成功譜寫屬於自己的水源故事,未來50年我國要書寫的是能源故事。加大太陽能使用、提高天然氣效能、開發跨國電網和投資低碳替代能源是我國接下來的四大電力來源與發展重點。「我們這代人的職責是確保為下一代留下更潔凈、更實惠和更可靠的能源故事。」
儘管我國計劃提高太陽能發電比重,減低碳排放,但天然氣仍是我國未來最主要的能源來源。

太陽能、天然氣、跨國電網和低碳替代能源是我國接下來的四大電力來源。陳振聲說:「未來50年,我們將繼續依靠天然氣來滿足我們大部分的能源需求。」
作為其中一種化石燃料,天然氣會在轉換成電能的過程中釋放對氣候變化造成負面影響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
陳振聲說,未來我國在繼續擴大進口天然氣的來源的同時,將持續改進天然氣發電技術,提升能源效率。

此外,我國也通過與鄰近東南亞國家共同發展跨國電網,開展電力貿易。陳振聲援引丹麥與瑞士向鄰國售賣剩餘電力的例子說:「它將為整個電網提供更大的彈性和穩定度」。
我國政府也正與學界及業界合作,探尋其他低碳替代能源,幫助新加坡未來繼續降低碳排放量,例如使用氫氣(hydrogen)製造零排放能源,以及研究如何提取二氧化碳,並循環再用於新的生產過程。
陳振聲也提及使用核聚變(nuclear fusion)技術發電的可能,但他同時承認相關技術商業化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我們永遠不會放棄尋找替代能源,來補充我們已經擁有的三大電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