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行動黨參加聯邦選舉。他們認為既然聯盟可以在泛馬來亞的名義下參選,行動黨應該也可以這麼做。從一開始,行動黨只表達對馬華的挑戰,而不是巫統。行動黨認為他們如果在聯盟內會比馬華更有作為。然而,巫統把行動黨的參選看成對國內馬來人的統治地位的挑戰。最後,行動黨由蒂凡那贏得一席,成為馬國會最大反對黨(行動黨在新加坡州議席有12個,總共有13個議席)。巫統和行動黨的衝突加深。而此時期在馬來西亞其他州屬的行動黨黨部,正是今日民主行動黨的前身。
巫統內部一些激進的領袖開始抹黑行動黨,說行動黨的政策導致許多馬來人流離失所,貧困和低教育,是個華族政黨。新加坡的華人和馬來人原來的和睦也開始淡化,種族衝突最後於1964年7月21日,先知穆罕默德的誕辰,在芽籠爆發。當天,25000名馬來族遊行者本來是要沿著芽籠路走到一所清真寺,路上由於有一群人走散,華族警員於是叫他們歸隊。那群馬來人不滿,就將他痛毆一頓。消息傳出去後,華人開始在街上毆打馬來人,種族暴亂開始。政府開始從中央政府請來鎮暴警察,但是由於警察偏袒馬來人,當解嚴後,有23人死亡,454人受傷。馬來西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新加坡州總理李光耀、馬來西亞副首相阿都拉薩都來新加坡巡視,安撫民心。
然而,1964年9月,由於印尼特務的挑撥離間,新加坡又發生種族暴亂。印尼特務將一名馬來族三輪車夫謀害後逃走,馬來人認為是華人干下的,所以展開報復行動。共有12人死亡,109人受傷。巫統內的極端分子將李光耀比喻成馬來西亞的公敵。雙邊關係持續惡化。

新加坡獨立
新加坡獨立
1965年5月,行動黨和其他主要的反對黨成立馬來西亞人民團結總機構,要求建立「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巫統黨內激進人士非常不滿李光耀的行為,甚至要求東姑將他逮捕。東姑怕紛爭將會進一步惡化,決定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8月9日,馬來西亞國會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同意將新加坡驅逐出聯邦,李光耀為此落淚。新加坡共和國正式成立,李光耀為總理,尤索夫·伊薩為總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