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講亞洲四小虎的話,就不得不先講亞洲四小龍。
亞洲四小龍指的是自1960年代末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前的四個經濟發展迅速的亞洲經濟體。這四個經濟體分別是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還有新加坡。

這些經濟體早期以農業為主導,後來利用已開發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已開發國家的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逐漸超過了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成本,所以外國資本家轉而投資發展中國家,以降低成本,擴大利潤),吸收了外國的大量資金,技術,乃至先進的公司制度和商業操作模式(外國資本家大量在當地投資建廠,建立分公司等),又利用本地廉價,且素質較高的勞動力優勢,政府這時也適時地調整經濟發展政策,大力發展外貿加工業,從而經濟「騰飛」!GDP增長長期在兩位數以上。這些經濟體成為了繼日本之後的已開發國家或地區。
亞洲四小龍之首便是韓國,韓國在朴正熙時期(也就是韓國前女總統朴槿惠的父親)開始了「漢江奇蹟」,短短几十年內,韓國便從發展中國家一躍成為已開發國家,從農業國轉變為了工業國。其中三星更是成為了國際知名品牌!近年來,還大力發展航天,生物等高新技術產業!

中國台灣,扼守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70年代開始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用外貿加工業賺來的錢,馬上投入到科技創新),直到現在,台電仍然能在世界電子產品中占據一席之地。

中國香港,擁有著「背靠」中國大陸的巨大優勢,成功成為了繼美國紐約,英國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1997年回歸祖國後,因為內地帶來的龐大旅遊收入,使香港相對於其它三個,最為平穩地度過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

新加坡,扼守著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馬六甲海峽,也因此成為了重要的航運中心。新加坡在城市保潔方面做的在全球是數一數二,有「花園城市」的美稱。而且,新加坡還是繼紐約,倫敦,香港之後的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

相較於亞洲四小龍,亞洲四小虎的名氣就小得多了。
亞洲四小虎分別是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

亞洲四小龍「火」了十幾年後,於1980年代中期,勞動力成本也開始上漲。亞洲四小虎便吸收了從亞洲四小龍那裡轉移過來的大量外資。從而,一步步走向繁榮。
但正當所有人都以為亞洲四小虎能夠發展得像亞洲四小龍一樣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亞洲四小虎經濟迅速跌落,負債纍纍,陷入了中等收入國家陷阱。

縱觀亞洲四小龍與亞洲四小虎面對1997年的金融危機後,結局完全不同。一方面是由於亞洲四小虎沒來及像亞洲四小龍那樣打穩經濟基礎。另一方面,他們既沒有像韓國和中國台灣那樣將賺來的錢馬上投入到科技創新,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做到科技興國。也沒有像中國香港和新加坡那樣累積資本,努力將自身打造成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
到現在,亞洲四小虎的經濟發展普遍緩慢,這個名號也漸漸地被人們遺忘。
(來源: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