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國際金融中心之一,新加坡
新加坡原屬馬六甲王朝所統治,中國明朝稱為滿刺加國。中國明朝永樂帝之前,一直與其保持良好的貿易關係,那時候的馬六甲海峽還屬於中國明朝所控制。永樂帝後,明朝實際已逐步放棄海洋控制權(不再航海),西方殖民勢力介入。至19世紀初新加坡成為英國殖民地,後被日本占領。1963年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1965年8月,馬來西亞國會將新加坡驅逐出聯邦,隨即新加坡獨立建國,新加坡共和國正式成立。
新加坡因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大力發展航運,一度成為歐州乃至全球的貨物中轉地,從亞州出去的貨物在新加坡中轉,發往地歐州、美州;從歐州出去的貨物、地中海出來的礦產資源與手工產品在新加坡分裝,然後發往中、韓、日等國(很有點以前上海的味道)。有了物流,就刺激了製造業(就近生產),有了製造業就有了貿易與服務,有了貿易自然就有了金融。新加坡很快便成為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是繼倫敦、紐約、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國際上知名的投行「淡馬錫」就來自新加坡。

貳 |新加坡證交所發展
由於歷史原因,新證交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與馬來西亞證交所有著密切聯繫,在初期更是共為一體。1973年5月之前,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國一直共有一家證券交易所,兩國將各自證券在兩地聯合掛牌,主要交易與橡膠相關的證券。後來馬來西亞政府決定終止馬新兩國之間的貨幣互換協定,兩地共用的交易所因此分家,但兩國企業仍在兩交易所雙重掛牌上市。直到1990年1月1日開始,兩國企業互相交叉掛牌停止,那時候新加坡方擁有真正的屬於自己的證券交易所,與中國二大證券交易所成立時間大致相同。
新加坡交易所的前身為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成立於1973年5月24日。1999年12月1日新加坡證券交易所與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合併成新加坡交易所。經過多年發展,新證交所成為亞洲僅次於東京、香港、首爾和上海的第五大交易所。

叄|新加坡上市的優點
選擇新加坡上市的好處是顯而易見。一是要求低:(1)在新加坡設立一個創業公司;(2)無需最低註冊資本、設計年限和盈利考核要求;(3)有好的成長空間。二是費用低:新加坡上市費用占整個融資額的10%還不到,與澳大利亞上市費用相當,比中國大陸深、瀘上市費用略高,與香港或是納斯達克的費用相比,其費用開支差距就很大了。三是時間短。雖然要求成立創業公司,但對創業公司年限無限制,一般在新加坡設立一家公司時間大約為2周;另外完成保薦到認購一般不到半年即可完成,上會批准最多15日。四是無外匯管制。新加坡的資金可自由流入流出,即沒有什麼限制也不會產生相關稅費。五是採用的會計核算準則比較全,新加坡上市所採用的會計標準除了新加坡的會計標準外,還認同美國、國際公認會計準則,可以很輕鬆地與香港證交所、美國紐約與納斯達克、倫敦證交所等進行對接。
肆|新加坡上市弊端
新加坡上市的弊端也很明顯,主要還是表現在以下幾點:一是估值低。新加坡證交所估值排在前幾位的新加坡企業分別是:星展銀行、保誠保險、新加坡電信、華僑銀行、大華銀行,從其二級市場表現情況來看,與香港根本不在一個量級,就更別說與美國納斯達克相比了(國內網約車平台某滴在關鍵時候冒險選擇納斯達克而不是香港,不就是希望估值高一點,股東能多套點現嗎)。二是掛牌門檻較低且審核不到位(與英國倫敦證交所的問題類似)。事實上新加坡證交所從2005年開始,逐步走下坡路。據瑞恩資本相關報道,從2014年到2015年5月,一年半的時間新加坡上市公司數量就從776家下降至715家,而同期內的香港證交所則從1643家增長至2482家,就連東京證交所在同期也增加了接近300家。來寶集團造假、興隆集團隱瞞債務高達8億美元,在這些事務處理上,新加坡相關部門顯得不作為。美鷹酒店信託在剛結束IPO後被發現貸款違約,導致股價暴跌80%,上市以來沒有一個交易日的收市價高於IPO的價格,最後新加坡證交所方選擇慌忙停牌,導致投資方有很大的怨言。就邊新加坡證交所最重要的利潤來源之一,MSCI的重要衍生品授權,使該協議落入中國香港。三是新加坡缺乏高科技企業與規模較大的製造業。實際上新加坡兩大支柱產業,是以淡馬錫為代表的新加坡國家經濟系統和以保誠保險為代表的大英國協所屬金融業。新加坡是國際金融中心不假,但其金融本質上還是為航運物流作服務,缺乏高科技與實業的支撐,體量始終有限,很難吸引到資方的關注,吸引不到資方就意味著上市企業不好融資(這也恰是納斯達克能做到這麼大容量的根本原因)。

伍|在新上市的中資企業
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國企業數量不少,大都是行業的巨頭或是「國」字頭的企業,說得上的有: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石油、上海石化、中國石化、兗州煤業、華能國際電力、中國鋁業、中國東航、百度等,這些企業都有以下特點:與能源有關、都同時在中國香港或是美國紐約或是納斯達克上市。與能源相關這就比較容易理解,新加坡屬於島國,對海洋依賴程度較高,中國與能源相關的企業與之合作就不難理解。另外,由於新加坡除了本國會計標準外,對美國會計標準、國際公認會計標準也是認可的,就這一點與美國紐約或是納斯達克、英國倫敦、中國香港等採用的會計標準相重合,加上其上市費用低、時間短、門檻低,所以很多企業在完成美國或中國香港上市後,順便就在新加坡上市了。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國企業無一例外,沒有一家是單獨在新加坡上市,都是在美國或是中國香港上市的同時或是上市後向新加坡提出掛牌申請。
陸|新加坡上市,充其量就是「順便」
由此可見,新加坡上市雖然費用低、時間短,但估值較低,不是國外大多數上市公司的首選。也正是因為其優點明顯,在會計標準上有較大的重合性,所以多數公司把新加坡上市當成美國或中國香港上市的「添頭」,好比年三十撿了只死兔子,不要白不要。
發帖時間: 新加坡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