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vid Line(左一)和女兒Andrea(右一)與當年房東的女兒黃懿(右二)及女婿陳方(左二)在屋子前合影。(受訪者提供)
作者 侯佩瑜
新加坡在1965年獨立時,曾要求自英殖民時期就駐守在新加坡的軍隊(尤其是英國皇家空軍)繼續留守一段時間,好讓新加坡武裝部隊有時間建立起來。
當時,留守在新加坡的英軍有3萬人,而且有數萬名新加坡人直接受僱為英軍工作。
新加坡政府當時估計,英軍基地對新加坡經濟的貢獻巨大,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0%左右。
1968年英國為了減少防務開支,宣布該軍隊必須撤離新加坡。英軍於是在1968年至1976年期間分批撤離,結束了自1819年就駐紮在新加坡的152年歷史。
建國後出世的新加坡人,最多只能在課本上讀過這一段歷史,但難以產生任何共鳴,畢竟與自己扯不上任何關係。
其實,這群曾經派駐在新加坡的英國老兵,特別珍重這一段他鄉之情。
有些幾十年後回到獅城尋找當年照顧過他們的女傭,有些老兵則重遊那些年在他們記憶深處留下深深烙印的地方。
不過,最打動紅螞蟻的卻是以下這個故事。
現年83歲的英國老伯伯David Line,在1960年代是一名英國皇家空軍人員,20來歲時,他被派駐到新加坡,帶著妻子在位於武吉知馬的福爾道(Fir Avenue)租下一棟獨立平房,住上了好幾年。

David Line當年在福爾道的獨立平房留影。(David Line提供)
1965年,David和妻子在位於東陵的英軍醫院(現為亞歷山大醫院)迎來了他們的獨生女Andrea。

Andrea和媽媽在新加坡的留影。(David Line提供)
一家三口在Andrea十八個月大時,才搬回英國。 令人惋惜的是,David的妻子回國兩年後,就因白血病而病逝,離世時才27歲。
因此,福爾道的這棟獨立平房對David來說別具意義,是他和妻子共度短暫但寶貴時光的住所,也是愛女的第一個家。
去年8月,David帶著現年58歲的愛女Andrea到獅城旅遊,目的是尋訪他們在上世紀60年代曾住過的房子。
最難能可貴的是,時過境遷,父女倆不僅還能找到房子,那棟房子還與60年前幾乎一模一樣,仿佛被時間塵封了,而且當年房東的家人還住在那裡。

(受訪者提供)
房東的女兒黃懿(68歲,退休人士)接受紅螞蟻專訪時說,已故的母親徐全貞(享年97歲)在上世紀60年代把房子先後出租給至少兩名英軍和日本人。
黃懿解釋說,母親當年是一名單親媽媽,在醫院當護士長的她身兼父職、勤儉節約,在黃懿10歲時就買下了這棟房子,將收到的租金用來供房子。
母女倆當年則在摩綿路(Moulmein Road)一棟戰前老房子裡租下一個房間暫住,直至黃懿讀中學後才搬回這棟房子。

徐全貞(演講者)曾在婦孺診療所當護士。(受訪者提供)
黃懿描述和David父女倆初次見面的一幕時說:
「8月29日當天,David父女倆原本只打算看一眼房子,在門前留下一朵紅玫瑰就繼續行程,沒想到巧遇剛好回家的我們,還驚喜地發現我就是房東的女兒,讓他能親自送上玫瑰花,讓他激動又欣慰。」
她說,David告訴她,他們乘坐的車子轉進福爾道時,眼前儘是一棟棟現代的摩登豪宅。在他以為找不回以前住過的房子而感傷時,那棟60年前住過的老房子就出現在他眼前,而且還與記憶中的樣子契合。
黃懿解釋說,這60年來,他們只是重新鋪過屋頂的磚瓦,並沒有給房子做過其他整修。
近幾年,一家人原本要重新裝修房子,不過母親在2018年跌倒後,身子每況日下,她忙於照顧母親,就將裝修一事暫時擱下。沒想到這麼一來,反倒讓David有了重拾回憶的機會,似乎冥冥中自有安排。
David的來訪也讓她領悟到,原來沒有拆掉重建或經過大事裝修的「老洋房」也有它一定的歷史價值和意義。

(紅螞蟻製圖)

當年的鐵門和正門也一模一樣,但鐵門有重新上過漆。(紅螞蟻製圖)
黃懿說,言談中,David還能清楚地講出媽媽的英文全名。
他形容媽媽是一個親切和善的女士,還提起當年媽媽如何接待他們夫婦倆到自己家中。想必媽媽一定給他們一家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記憶,才讓David惦記到如今。
「可惜的是,媽媽在去年7月25日過世,他8月29日才來,租客房東兩人擦身而過,始終沒能見上面。」
David告訴黃懿,其實他一直都想帶女兒重回獅城,但始終沒機會。直到女婿在2021年過世後,他再次提起這個計劃,沉浸在喪夫之痛的女兒才有了盼頭。
David的這趟獅城故地重遊,也到訪了克蘭芝陣亡戰士公墳(Kranji War Memorial),給埋葬在那裡的無名士兵的墳墓上獻上玫瑰悼念。

為紀念二戰期間在馬來亞與印度尼西亞壯烈犧牲的2萬4000名英盟軍將士,英政府在克蘭芝建立陣亡戰士公墳。(海峽時報)
女兒替媽媽延續這份異國情誼
黃懿分享說:「母親在世時,也曾有另外一名英軍的女兒來我們家尋找當年的住所,但我們只是停留在一面之緣,也沒有深談。」
但David很不一樣。 非常念舊的他回英國後,仍然和黃懿保持信件和郵件聯繫,去年見面後至今的這8個月里,兩人已經信件來往三次以及發電郵很多次。

黃懿和David發郵件通信。(紅螞蟻攝)
David除了把當年在新加坡和住所的照片寄給黃懿留念,在復活節也送上賀卡,以及分享他和房東媽媽的往事等。
信中,David還提及,女兒Andrea初次踏足新加坡後,就對此地著迷了,逢人就提起新加坡的大小事,介紹新加坡的美麗和文化等。Andrea也決定要在她60歲(兩年後)那年,帶孩子和孫子再次暢遊獅城。

見面回國一周後,David就立馬寫信給黃懿,還附上了當年在新加坡和住所的留影。(紅螞蟻攝)
黃懿說,難得有這麼念情的一位房客,還帶來了這麼溫馨的一段往事。她會繼續和他保持聯繫,替媽媽延續這段異國情誼。
「和David初次見面時,媽媽剛離世一個月,當時我仍然非常思念媽媽。父女倆從英國遠道而來找房子,讓我們得知了這段往事,也認識了這些新朋友,仿佛這一切,都是媽媽留給我們的珍貴禮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