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odpanda指控面向海外華人市場的HungryPanda抄襲其熊貓商標,兩者對此展開辯駁。(紅螞蟻製圖)
作者 鄭智浩
在新加坡紮根已久的粉熊貓foodpanda日前槓上初來乍到的藍熊貓HungryPanda,上演一場品牌保衛戰。
不用明說蟻粉也猜得出,這兩家送餐平台就是在商標「鬧雙胞」的問題上爭執不休,其中一方才尋求司法程序討個公道。
2012年創立的foodpanda指控後來成立的HungryPanda侵害其熊貓的肖像和名稱專利權,提出嚴正抗議。HungryPanda則不甘示弱,稱其使用熊貓商標並無不妥。
品牌攻防戰就此點燃。
雙熊貓的商標之爭
據《商業時報》報道,此次事件主角之一的「HungryPanda SG」是英國母公司HungryPanda Ltd的海外分部,2016年由Eric Liu創立。
這家主打「滿足你的中國胃」的送餐平台,專門為海外華人用戶提供中餐和中國超市的在線外賣服務,生意版圖據悉涵蓋歐美、紐澳和亞洲等市場。
去年11月30日,HungryPanda成功獲取總金額7000萬美元的融資,來拓展中餐和中超外賣業務。

(HungryPanda面簿)
說起兩家熊貓平台的商標之爭,就要回溯至2020年底。
新加坡知識產權署的公開資料顯示,有意進軍新加坡的HungryPanda Ltd在2020年8月13日提交了品牌商標註冊申請。同年11月16日,HungryPanda Ltd提交了另一份有關「HungryPanda」品牌名稱的註冊申請。
按照流程,註冊前的商標都必須公告給大眾審查。foodpanda在同年12月8日發現HungryPanda Ltd的「熊貓」商標疑似侵權後,向當局提交了反對申請。

(路透社)
據《商業時報》取得的法庭文件,foodpanda後來在今年6月指控HungryPanda Ltd的商標在視覺和聽覺上與foodpanda現有已註冊的商標十分相似。
依「先來後到」的原則,商標將歸最早成功提交申請的那方所有。foodpanda目前由德國外送企業Delivery Hero所有,它在2012年創立之初,就在本地提交品牌名稱申請。
即使後來為了擴充業務而分別在2015年和2018年提交另一份品牌名稱及粉紅熊貓商標申請,兩次申請顯然都早於HungryPanda Ltd。
為此foodpanda認為,兩家熊貓的樣子雖看似些許不同,但「熊貓」圖騰留給顧客的視覺效果是獨特的,而這全然是foodpanda持續投入廣告,在各地廣泛使用而經營出來的成果。
說白了,樣子不同但長得相似也算是一種侵權,也有蹭品牌熱度的嫌疑。這大概是foodpanda無法接受「藍熊貓」的主要原因。
foodpanda在法庭文件堅稱: 「消費者不太可能仔細分辨兩者的產品和服務,因此有可能把HungryPanda的產品或服務,誤認為是foodpanda的。」
foodpanda要求,HungryPanda SG必須銷毀和刪除所有相關商標,並讓法庭調查侵權期間所損失的商業利潤。
HungryPanda SG:非首個使用熊貓商標的企業
HungryPanda SG則在今年6月29日的提交辯護文件中反駁說,新加坡許多餐飲場所都能看到熊貓商標和圖示,它不是首個這麼做的企業。
「事實上,在新加坡商標註冊中有相當顯著數量的熊貓商標。」

(網際網路)
它還補充說,旗下的外賣業務主要針對特定的消費族群,即海外華人,因此不會如foodpanda所說的,會引起消費者混淆。再者,這些引起爭議的商標還沒有正式在本地啟用。
至於foodpanda指HungryPanda SG在其網站、手機應用商店App Store和Google Play、面簿專頁、Instagram專頁非法使用商標的控訴,HungryPanda SG則撇得一乾二淨。
HungryPanda SG稱,這些商標都是母公司HungryPanda Ltd所擁有,它沒有插手經營,內容管理責任亦不在新加坡分部。
法庭將在明年1月11日進行審前會議。
兩隻熊貓槓上的戲碼,會不會像中國無印良品戲劇化告贏日本無印良品MUJI,後者賠償巨款黯然收場?有一點可以肯定的,絕不會比動物園的熊貓寶寶來得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