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摸著石頭過河的人,現在來東南亞教他們怎麼摸石頭」。彭哲夫說。而且一群經驗豐富的網際網路人攜手過河,不過是一眨眼的功夫。
就彭哲夫的感受來看,新加坡網際網路行業正經歷的撕裂式擴張,讓身處其中的人有種「一天勝似一年的感覺」,他從初來時的落差感,到打起精神重新披甲上陣,一邊沖在一線開發平台技術,一邊身兼管理任務搭建團隊,不過用了一年的時間。就在這段時間裡,他帶領團隊完成了包括平台緩存方案、混合調度編排,以及物理SDN在內的幾個重大項目。而同時發生的,是他所在的網際網路企業市值翻了10倍。
韓軼東在十五年間親歷了東南亞網際網路行業的更迭起伏,他曾就職於雲通訊公司Twilio,接觸過非常多中國網際網路出海企業,初期時創業者們興致勃勃而來,但因市場條件不成熟、以及對當地營商環境水土不服等鎩羽而歸者比比皆是,即便是國內大廠們也曾在東南亞市場跌過跟頭。
可他能清晰地感知到,近年來國內網際網路人遷徙到新加坡所帶來的技術和產品模式,讓東南亞當地市場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往這邊很多網絡技術共享空間裡,用的都是歐美網際網路大佬的頭像,中國巨頭來之後,你會在雅加達的共享空間裡看到馬雲的頭像。」韓軼東說國內網際網路巨頭的進入,讓東南亞對中國技術有了新的認知。
「甚至有一些仰望的感覺。」
已經有點「卷」了
人才不斷流入,但依然填補不了新加坡科技網際網路的人才缺口。
尤其是,中層缺乏。
「過來的都是非常頭部的人,也有部分執行層的人,但從行業的發展來看還遠遠不夠,優秀的網際網路中層在新加坡這裡很少。」李文卓認為,新加坡吸引人才的速度,還沒有趕上行業自身發展的速度。
他認為,對國內網際網路中層人員來說,新加坡的吸引力有限。 柯琦也是與彭哲夫和李文卓同批來到新加坡的網際網路人,他起初就職於本土網際網路公司,近年跳槽到了國內企業在新加坡的分部。作為一名資深網際網路人,他覺得新加坡薪資的天花板對中層人員來說,確實有些低。
如果用阿里P8及以上定義網際網路中層,國內網際網路公司的待遇要比新加坡豐厚得多,除了基本薪資福利外,一般都會給中層管理人員配備可觀的股票。而新加坡公司除了稅率較低外,能提供給中層人員的福利非常有限,國內跳槽來此的多面臨著降薪的風險。
不過,黃生則認為,隨著幾家當地巨頭的快速崛起,以及中國巨頭的擴張搶人,新加坡的技術人員整體薪酬競爭力近來開始直追國內。
「因為現在他們要直接和國內企業搶人了,肯定要有能匹配的水平。」
這種吸引力首先傳導到了行業新人的層面。這又帶來了新的微妙變化。
「明顯能感受到新加坡的網際網路市場更加有活力了。」彭哲夫說,與他同期來新加坡工作的網際網路人多是「拖家帶口」的,但現在不乏應屆畢業生的面孔。「從2020年開始,有更多的國內工程師來到這邊,而且從年齡層次上面來看,比我來的時候年輕很多。」
品玩觀察發現,包括新加坡本土網際網路公司Shopee和Grab、國內BAT在新加坡的分部,以及當地的歐美網際網路公司,都在爭相挖掘中國年輕的科技人才,其中應屆生占比逐漸遞增。國內脈脈和牛客網等求職平台上,越來越多拿了新加坡offer的畢業生髮帖徵詢意見,或尋找即將一同入職的夥伴。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與國內網際網路大廠水漲船高的入職門檻相比,拿到新加坡offer的畢業生不少來自二三梯隊高校的相關專業。
在彭哲夫看來,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的黃金十年同期培養了超過市場需要的計算機人才,這不僅體現在數量上,也體現在質量上,即便與亞洲頂尖的新加坡國立大學畢業生相比,國內計算機應屆生的技術基礎和工程經驗仍高出一籌的,且薪酬上可能只需要名校畢業生的一半。
這些年輕人的湧入,讓國內熟悉的」內卷「,也開始出現在新加坡網際網路人的嘴邊。 新加坡的網際網路行業,原本節奏緩慢。
「剛來這邊的時候,公司每天6點就沒人了,我都不知道晚上該幹啥,畢竟在國內網際網路公司開會都超過晚上十點。」李文說。這讓他曾適應了好一陣子。即便是處於上升期的網際網路巨頭公司,員工也嚴格遵循著朝九晚五、每周五天工作日的正常作息,偶爾因突發事件加班也會得到調休或費用補貼。
而中國員工占比高達70%的Shopee和Lazada,則開始出現被國內網際網路公司「同化」的苗頭。
一位Shopee員工告訴品玩,公司內部開始有了加班文化,且隨著國內網際網路人的增加,當地PR(永久居民)身份的申請難度也隨之增加。職場平台上甚至出現了Shopee員工自封的保安隊長,意在捍衛新加坡網際網路的工作環境,反對一切由國內帶來的內卷文化。

「好在新加坡公司的員工背景比較多元化,企業仍需尊重當地的文化,新加坡人對加班還是非常牴觸的。」就彭哲夫觀察,在多元文化的制衡下,新加坡的網際網路工作環境目前尚可,但他也認為,「新加坡網際網路可能遲早也會出現996文化和內卷現象」。
黃生對此倒看的更明白。他覺得,這些發生在新加坡的網際網路公司里的事情,總讓他想起當年的中國網際網路。
「大家在意的其實不是996。想當初996還被當作中國網際網路競爭力的一個標籤。」他表示。他認為,那之後圍繞996發生的變化是因為大家發現加班文化給自己帶來的回報,不再對等。
其實內卷的本質,就是太多人才想要分享增長已經放緩的紅利。而很顯然,新加坡的科技網際網路還處在指數級增長的前夜。
「這才是新加坡真正吸引那些中國網際網路人的地方。」黃生說。
「我們這批人沒有經歷過團購大戰、單車大戰,也沒趕上最早的這波科技巨頭的上市潮。雖然看起來高薪,但其實沒有能實現躍升的機會了。」他說。
「對我們來說,新加坡就是最後的藍海。」
本文授權轉載自品玩,作者:沈丹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