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勝地鐵站電動扶梯間水光粼粼的投影
本期要談的,是人們不一定感覺到其存在的一座建築物——百勝地鐵站。只因為大部分都「藏」起來,假如你沒進入地下,光看地面結構,甚至感覺不出它的精彩。其實,連用「一座」這個量詞,也不一定貼切。
這位「朋友」今年只有12歲,是筆者在本欄中書寫的最年輕的建築。由於數年前有段時期常常見面,並對它特別欣賞,也可稱得上是「老友」了。
與地鐵結下不解之緣
兒時乃至少年時本地還沒有地鐵。1970年代出國留學第一次在倫敦搭Tube——當地人這麼稱倫敦地鐵,大開眼界。那時,世界首創,通車於1863年的倫敦地鐵已有百多年歷史,車站和車廂皆陳舊,但對我來說卻是「新」。該地鐵路線圖多種顏色的路線網初看複雜,其實不難明白。又學到搭電動扶梯時,如果自己不動,定要靠右邊站,以讓出左手邊給匆匆趕路的人。
新加坡建地鐵的探討始於1960年代,並在1972至1980年間分三個階段進行研究。曾有一組專家認為只要強化巴士服務,是不需要地鐵的。幸而這理論最終被推翻,含東西線與南北線的地鐵工程在1983年啟動。
到了獅城地鐵於1987年通車時,我已在國家發展部大廈內的公共工程局任職數年。麥士威地鐵站離辦公處不遠。忘不了第一次坐MRT是在午餐時間和幾個同事僅從此站坐到下一站萊佛士坊便又回返,純粹是為搭地鐵而搭地鐵。只見一切簇新,和倫敦的相比有天淵之別。一份自豪感油然而生。
那時已搬到惹蘭侖平公寓居住。十分幸運,東西線的金文泰地鐵站離住處不遠,走路僅15分鐘。當時公務員周六須上班半天。周六我通常不開車,搭地鐵上下班;妻開車去買菜和日用品。自此與地鐵結下不解之緣。
年輕建築事務所的傑作
環線上的百勝地鐵站是本地建築事務所WOHA的作品。當年,為求這線上首批地鐵站設計優秀,曾舉辦國際設計比賽。成立於1994年的這家年輕的建築事務所一鳴驚人,百勝和體育場兩站皆奪標。迄今,除了這兩個項目獲得國際獎項,WOHA的另一些項目也出類拔萃,獲獎連連,其中之一是「垂直甘榜」海軍部村莊。
百勝地鐵站設計的一大挑戰是它位於勿拉士峇沙路底下,在當時是我國最深的地鐵站。而且,它就在國家古蹟新加坡美術館前方,對老建築磅礴氣勢要表示謙卑,但自身仍須有獨特性格。獲選作品的神來之筆,在於它在美術館前面的地段幾乎看不到任何結構,僅一泓清水倒映著老建築。清水之下有一玻璃蓋頂,為地底的地鐵站採光。
記得當我看到這樣一個設計獲選時,心中暗暗喝彩。到了環線通車,迫不及待就到此站體驗,果然不同凡響。
「玻璃池塘」倒映國家古蹟
到站後,跟著指示牌走向出口,會經過一個高聳的中庭。有電動扶梯讓人們緩緩「升高」。大量光線從玻璃天頂射入,投射在壁上、梯上,竟是會移動的光與影——原來是粼粼水波之舞。當時從未見任何一座建築物有這麼特別的設置,建築師大膽地用了,使百勝地鐵站確實與眾不同。
在地面上看,「玻璃池塘」倒映著新加坡美術館主立面,令我想起在歐洲所見宏偉宮殿投影於池中的美景,果然是對不凡老建築的最佳敬禮。此舉也美化了勿拉士峇沙路這一帶的景觀。
這一帶我是十分熟悉的。在公教附小和公教中學求學的日子裡,抵達的巴士站在維多利亞街聖尼各拉女校對面,定要走勿拉士峇沙路轉入奎因街;回家的巴士站則在勿拉士峇沙路上。聖約瑟書院(新加坡美術館前身)前面的大草場也是常往的。公教沒有草場,借用此處供學生上體育課、讓軍樂隊操練和舉行運動會。地鐵站水池的所在地,就是我當年活動的空間。

▲水池倒映正在裝修中的新加坡美術館
好一個「百勝」之名
都說了,我與地鐵有不解之緣。六年前搬到山景道居住,僅半年後濱海市區線通車,山景地鐵站就在公寓側門外數十步之處,太方便了!這是20多年前購置該單位作為退休居所時絕對想不到的,而搬家時的確離自行決定捨棄職場生涯的日子不遠。那年年底報讀天主教神學院課程,翌年開始上課,地點是滑鐵盧街天主教中心——不正是在百勝地鐵站邊上?於是,有無數個日子搭地鐵到與公教中學舊校園比鄰的神學院上學,放學也搭地鐵回家……啊,走過人生大半輩子,像是回到童年、少年求學的無憂歲月。
一向來理所當然稱Bras Basah MRT Station為勿拉士峇沙地鐵站。為寫此文上網一查,竟是百勝地鐵站。想必是從附近本叫書城的百勝樓取得靈感命名,有趣!
由於特別緣深的獅城建築皆已寫就,筆者決定為《建築情緣》專欄畫上句號,並於日後將部分文章結集成書。謝謝大家這8年來的支持。
(作者為本地建築師兼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