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生育這件事,坊間一直有個沒啥科學根據,但乍聽之下似乎又有些道理的說法。
每當有人問起:為何古早時代的家庭,總是比較人丁興旺時,總是會出現下面這類似是而非的回答:
因為以前沒什麼娛樂,夫妻務農結束或放工後沒什麼消遣,只好多做愛做的事,自然子孫滿堂。
後來人們有了電視、電腦,再後來又有了更便利的手機,低頭族越來越多,哪還有時間行房。
手機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娛樂,是否連帶影響大家的「性致」,還不好說。
但手機導致男性精子數量下滑,卻是有可能的事。
常用手機可能降低精子數量
一項瑞士研究發現,頻繁使用手機可能導致男性的精子濃度和精子數量降低。
這項研究發現,在18歲至22歲的男性當中,每天使用手機超過20次者,
精子數量低於世衛組織參考值的可能性高出21%;
精子濃度低於世衛參考值的風險也多出30%。
根據世衛組織定義,每次射精的精子數量少於3900萬個屬過低,正常的精子濃度則應高於每毫升1500萬。

有研究發現,精子數量減少或和使用手機習慣有關。(示意圖)誰的精子受試?
這項研究由瑞士日內瓦大學與瑞士熱帶和公共衛生研究所合作進行,研究期間為2005年至2018年,前後共13年。
受試者是來自當地六個徵兵中心的2886名年齡介於18歲至22歲的男性。
研究小組追蹤了這些人使用手機的習慣,以及其他和生理健康及生活有關的資訊,最後當然也少不了分析他們的精子。
科學家苦思全球精子數量下滑原因
關於全球男性的精子數量每況愈下已是不爭事實。
一項研究指出,全球男性的精子數量在1973年至2018年間,平均下滑了52%。
這讓科學家們絞盡腦汁,想方設法找出罪魁禍首。
環境因素,例如內分泌干擾物、殺蟲劑、輻射,或生活習慣,如飲食、酒精、壓力、吸菸等都被視為可能因素。
手機是否影響男性精子品質過去已有不少相關研究及討論,但前文提到的這項瑞士研究,被認為更具參考價值。
主要差別在於,這項研究的受試者數量龐大,樣本數量較多。
該研究也不像過去其他研究般,從生育診所找尋受試者。畢竟去生育診所的男性,可能本就面臨生育能力問題,在徵兵中心尋找健康男性,可以避免選擇性偏差。
無論如何,專家還是提醒這份研究有其局限,尤其是該研究無法完全控制受試者的平常生活,也就無法排除壓力等其他因素對精子可能帶來的影響。
該研究作者也承認,由於不能完全排除其他生活習慣可能對精子數量及濃度的影響,他們無法斬釘截鐵地說,手機會直接導致精子數量減少。
此外,由於在受試者當中,平常不使用手機時沒將手機放在身體附近的人數太少,研究也無法確認把手機帶在身上,例如放在褲子口袋,是否會影響精子數量及濃度。

新加坡也面臨生育率下滑的挑戰。(聯合早報)手機越先進殺傷力越低
值得慶幸的是,就算手機真的與精子數量和精子濃度降低有關,其殺傷力也已隨著科技進步而逐漸減低。
根據同一份研究,手機與過低精子數量及精子濃度關聯性最強的時候是在2005年至2007年間。
之後隨著時間推移,手機科技從2G逐步演進到5G技術,手機和精子數量減少的關聯性已經越來越低。
換句話說,由於手機科技越來越進步,其對精子的殺傷力也變小了。
研究人員解釋,這可能和手機的發射功率減低有關。
手機接收和發出信號所產生的電磁波由於產生熱能,或是手機影響精子數量的主要原因。
但隨著科技進步,手機接發信號所產生的電磁波有所減少,自然也就不再對精子數量產生那麼大的影響。

新世代手機對精子數量的影響可能相對較小。(路透社)
該研究也發現,使用手機不會對精子形態和活動力造成負面影響。
也就是說,無論是否頻繁使用手機,精子游到終點的能力依舊。
生育專家普遍認為,精子數量不是生育能力的唯一關鍵,其活動力和品質也非常重要。
可以肯定的是,隨著全球各國,尤其是經濟已開發國家的生育率越來越不樂觀,這類試圖為男性精子數量下滑找原因的科學研究將會越來越多,人們距離最後的真相亦會愈來愈近。
現階段看來,有生育需求的男性或許還不需要急著把手機丟掉。
英國最大私立生育醫療中心Care Fertility的首席科學官坎貝爾(Alison Campbell)給的貼士是:多運動、少抽菸、少喝酒,如果遇到問題,那就勇敢尋求醫療幫助吧!